智不能周$一个能成大事的人,往往会避开3个人生“陷阱”,早纠正少走弯路

老话说:烈火试真金,逆境试强者。强者也不是一开始就很强的,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过程”是最重要的,极其考验当事人的决断能力。
顺风顺水,不可掉以轻心,常居安思危;若原本一帆风顺的前途突然开始走了下坡路,则必须要及时止损,找出关键原因并加以改正。
老祖宗以莫大智慧总结出一句经验之谈:当一个人开始走下坡路时一定要暂缓脚步,及时回头看,看什么?首先看自己。
“德不配位,有祸殃”:一个人开始走下坡路,往往有3个显著特征,有一个就要警惕了。







智不能周$一个能成大事的人,往往会避开3个人生“陷阱”,早纠正少走弯路
文章插图

一、德不配位,必生灾祸
力者,能力也。在历史上,关于“能力”的定义多有反复。比如在科举制度未实行之前,政府多用察举制。
察举制,考察的不仅是一个人的才能,更首重一个人的德行,倘若光有才能却无德行也是无法被选为官员的。
随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实行,一些确有才华却无德行的小人混进了权力中枢,造成了许许多多的闹剧。
举个例子:明朝内阁一大权奸严嵩,此人的确有才,能考中前二甲的人没有谁是傻子,须知前二甲是考试成绩要在全国排名前二十。
这样的人能不有才吗?但是严嵩做了什么?他逼死忠正之臣,贪赃枉法,以官卖钱,做了多少丧良心的事情。当然,严嵩最后的结局也是悲惨的。







智不能周$一个能成大事的人,往往会避开3个人生“陷阱”,早纠正少走弯路
文章插图

再说现代,媒体曝光了多少名校博士、硕士各种丑陋行径,尤其是高智商犯罪者,更让人不寒而栗。于是乎,社会的风向又由原先“文官考试制度”遗留下的才能为先,变成了“才德兼有。”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个道理:学识、才能当然是重要的,但是德行也不容有失。
当我们若身处下坡路时,不要只觉得自己做得没错。比如因为自己能力极强,在公司里是个骨干,是一个有极大贡献的人,可是公司领导却并不喜欢自己,事业开始走下坡路。
这个时候,还要看看自己言行是否得当,自己德行是否得到他人认可。从这方面着手,一步步解决其中隐患,该补救的补救,该预防的预防,如此方可回归正途。







智不能周$一个能成大事的人,往往会避开3个人生“陷阱”,早纠正少走弯路
文章插图

二、智不能周,谋不成也
考虑问题不能做到周到、全面,再多的谋划也不会成功。
为什么我们做事总不能做到十全十美?为什么在创业的路上我们总是各种挫折不断?哪怕坚持到最后还是一无所获,竹篮打水一场空。关键在于“智不能周,谋不成也”。
老子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关乎天下的大事,大概轮不到我们,而老子的一时天下大事,而是天下之间所有大事,关乎我们的事业,前途,命运都是大事。
在做这些大事时“必作于细”,要从细节着手。“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是老生常谈的命题,很多人都懂,但能不能做到却是个问号。







智不能周$一个能成大事的人,往往会避开3个人生“陷阱”,早纠正少走弯路
文章插图

比如创业。创业的具体细节有没有逐一敲定?未来发展前景、筹资渠道有没有想好?经营遇到困难时该怎么经营?而遇到的困难必然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困难你是否想好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