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珍斋|这个工薪阶层玩收藏,结果被坑到牙疼。( 二 )


当然 , 玩收藏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 , 除了上面收藏史颂簋吃了大亏 , 容庚在别的地方也栽了跟头 。 1931年的时候 , 容庚购得战国青铜剑一把 , 件上有三字 , 容庚将其读作“王戊剑” , 认为这就是一把普通的剑 , 次年将剑转给了另一位文字学家、大收藏家于省吾先生 , 但后来他明白 , 自己把剑的名字给读错了 , “王戊剑”应当是“戊王剑” , 即越王剑 , 后悔不迭 。 所幸的是6年后容庚得到了一件“师旂鼎” , 于省吾很感兴趣 , 容庚乘机用鼎将越王剑给换了回来 。 1956年 , 他将此剑捐赠给了广州博物馆 , 现在已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 。
铭珍斋|这个工薪阶层玩收藏,结果被坑到牙疼。
本文图片

越王剑广州博物馆藏
02与古为徒
身为大学教授 , 有着不错的薪水 , 但容庚日子过得简单 , 每每发工资 , 他总将其中一半用来买书籍、铜器和字画 , 女儿容璞回忆父亲收藏往事时说:“我父亲不是大资本家,身家也不丰厚,他的收藏全靠薪水 。 父亲生活节省,发薪后他总会拿出一半来收购藏品,另一半则交给我母亲当家 。 我家六个兄弟姐妹,每次到了要交学费时,父亲都要变卖他的藏书,换成金条以其支付 。 ”
容庚家四个孩子睡的床 , 甚至都是搭在青铜器上 , “我们家有四个大箱,里面藏的都是青铜器,箱子上面铺一张床板,就是我们四个孩子睡的床 。 当有客来,我们就要帮助搬走床褥床板,才能把青铜器拿出展示,这也是我接触古铜器的一种方式 。 ”
铭珍斋|这个工薪阶层玩收藏,结果被坑到牙疼。
本文图片

容庚通过购买、祖传、交换、获赠的等方式收藏了大量的藏品 , 以青铜器和书画为大宗 , 还包括书籍、甲骨、丛帖、信札、印章以及各类文献资料等 , 涉及门类广泛 。 根据容庚所著《颂斋书画小记》(容庚号颂斋)所记载 , 他一生曾藏1300多件(套)藏品 , 其中商周彝器约为200多件 , 论数量 , 煌煌大观 , 论质量 , 不乏国宝级精品 。
更为难得的是 , 容庚不仅是个收藏大家 , 他还将数年的收藏研究以文字的方式记录留存下来 , 在我国考古、收藏等方面影响深远 。
他于1941年初版的《商周彝器通考》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考论中国青铜器的著作 , 为中国考古学奠定了青铜器类型学的初步基础 。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容庚见东莞做鞭炮是用丛帖做纸包装,直叹可惜,打听他们从哪里买的,然后自己想方设法买下来,共收集了300多种丛帖,编了《丛帖目》 , 洋洋百万言,是帖目研究史上的高峰 。 除此之外 , 容庚还著有《金文编》、《殷周青铜器通论》、《颂斋书画小记》等数十本著作 , 收藏和学术研究相辅相成 。
铭珍斋|这个工薪阶层玩收藏,结果被坑到牙疼。
本文图片

容庚撰《西清三鉴款识目》稿本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
03时代风流 , 国之义士
“满清之季 , 收藏古铜器者辈起 , 凡十余家 , 家皆百器以上 。 民国以来 , 故家零落殆尽 , 军阀构祸 , 国无宁岁 。 关、洛之民 , 困于饥馑 , 或掘虚墓 , 取所藏以救死 , 政府莫能禁 。 异邦之有力者 , 挟其多金 , 来相购取 。 于是古器外流 , 遂如水之就壑 。 ”——容庚 处于社会动乱 , 容庚感慨国家古器外流 , 国内古铜器研究却尚未就绪 , “人方劫掠我文物 , 倾覆我国家 。 吾不学为耻耳 。 ”于是作《海外吉金图录》之辑 , 并嘤鸣求友 , 在1923年9月1日倡导成立考古学社 , 搜集古彝器资料图片拓本 , 费八年之功 , 撰编出版《商周彝器通考》 , 以破“支那出土瑰宝有赖日本研究”之谬论 , 书籍出版时容庚说终于出了这口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