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发人深省的《归来》

我始终认为 , 张艺谋在国内导演群体里是个特殊的存在 。
当然 , 这并不意味着他的电影作品尽善尽美 , 事实上 , 张艺谋也拍过不少迎合商业的影片;但其之所以让我一直充满期待 , 是因为“老谋子”总能时不时拍出具有时代深邃感的灵魂之作 , 比如《秋菊打官司》 , 比如《活着》 , 又比如这部《归来》 。
《归来》的时代背景聚焦于文革 , 对于这个需要小心翼翼处理、并且能让亲历者以及完全没有概念的年轻一代都能有所触动的题材 , 一般导演是很难驾驭的 。 或者说 , 即便能够通过服装和道具还原文革时期的场景 , 但那段特定历史阶段真正影响几代人的精神内核却需要通过故事的饱和、镜头的张弛、人物的塑造和演员的呈现去表达给观众 , 这显然需要阅历的沉淀和大胆的尝试 。
从这些方面看《归来》 , 我觉得张艺谋拍出了深层次的东西 , 至少 , 我体会到了一种现实的无奈和强烈的反思 。
文革中后期 , 被打成右派的知识分子陆焉识利用农场转迁的机会逃回家探望妻女 。 影片在陆焉识的紧张和恐惧中拉开帷幕 , 他蜷缩着躲在一个隧洞里 , 我顿时感到一股迎面而来的压抑 。 列车驶离 , 隧洞口出现了光 , 但对于一个在逃右派分子来说 , 前方的路依旧黯淡 。
镜头一转 , 陆焉识的女儿丹丹随着舞蹈团其他成员排练芭蕾舞《红色娘子军》 。 丹丹对《红色娘子军》的主角吴清华志在必得 , 然而因为父亲成分的缘故 , 异常努力并被看好的丹丹失去了主演机会 , 只能成为一名陪舞 。
【时代|发人深省的《归来》】陆焉识思家心切 , 不顾危险逃亡探亲;而亲生女儿丹丹却痛恨父亲影响了自己的前途 , 甚至在母亲冯婉瑜面前称父亲是“阶级敌人” 。 政治荼毒了亲情 , 人们在举国狂热面前丧失了所有理性 , 这不能怪丹丹的六亲不认 , 只能说明那个时代的冷酷无情 。
雨夜 , 陆焉识躲避工作组的追查蹑手蹑脚来到自家门口 , 他轻轻敲着门 , 冯婉瑜意识到了来者是谁 , 但她在惊恐下迟迟不敢开门 , 无奈之下 , 陆焉识只能留了张便条约妻子次日在火车站见面 。 张艺谋对于这段情节的刻画无比细腻 , 尽管画面悄然无声 , 却如重音般凸显出当时人们的人人自危 。 更令人揪心的是 , 由于丹丹的告密 , 陆焉识在火车站被当场擒获 , 冯婉瑜眼睁睁看着爱人被自己女儿出卖却无能为力 。
这就是《归来》的前半段故事 , 陆焉识的归来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女儿思想极端、前途尽毁 , 妻子夫离女散、肝肠寸断;陆焉识自己则众叛亲离、罪加一等 。 这就是时代赋予个人的巨大悲哀 , 且没有对错可言 。
文革终于结束了 , 陆焉识得到了平反 。 这一次 , 他对自己的“归来”充满期待 , 可当他兴冲冲回到朝思暮想的家后 , 却发现妻子得了失忆症 , 女儿也被冯婉瑜赶出了家门 。 这是比分离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打击 , 陆焉识痛苦地发现 , 他的新生活真正面临着物是人非 。
为了唤醒妻子的记忆 , 陆焉识用尽了各种方法 。 张艺谋在这里采用了平和抒情的表现手法 , 陆焉识深情唤醒冯婉瑜的过程让人感到凄美而动容 , 然而时代烙下的伤口却根本无法痊愈 。 照片点不醒她 , 钢琴弹不醒她 , 书信读不醒她……冯婉瑜的记忆如同一座云雾缭绕的高峰 , 无论陆焉识怎么努力 , 都是徒劳无功 。
直到《归来》的落幕 , 夫妻二人垂垂老矣 , 却依旧未能相认 。 但我不觉得影片以悲剧收场 , 相反 , 陆焉识应是幸运的 , 与那些因十年浩劫而家破人亡者相比 , 他用顽强的坚守赢得了归来的完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