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走不出《四海》的韩寒,少年的青春没有完美告别( 二 )


《四海》的前半段(根据印象应该是40分钟到一小时左右) , 也就是小镇青年的生活与父子关系这一段 , 实际上还是趣味十足的 , 沈腾和尹正的表演完全足够撑起这部分内容 , 如果全片完整讲述这一群二逼青年的日常故事 , 路边摊表白、打架进医院、自娱自乐的赛车队、十八线国际风的夜店 , 再加点浅尝辄止的初恋剧情 , 那么还是很适合春节观影的 。
但韩寒的野心很显然不止于此 , 从父亲吴仁腾(沈腾饰演)再次离开小镇/渔港开始 , 再到好兄弟周欢歌(尹正饰演)乐极生悲的死亡 , 影片的基调开始转变 , 到尤其是海洋里周欢歌被巨型油轮掀起的海浪吞没一幕 , 具有很沉重的象征意味 , 明显能感觉到导演并不满足于讲述单纯的青春喜剧 , 开始探索更深层次的东西 , 而这一场景与后面的故事衔接完全割裂 , 直接导致故事从这里开始失控 , 主角吴仁耀(刘昊然饰演)莫名其妙的负债、走上犯罪路线 , 还暗戳戳的掺杂了好友卧底的线索(观众:搁这乡村无间道呢) , 于是与女主角私奔出走广州打工……至此 , 绝大多数观众必然是一头雾水 , 满脸问号 。
这段故事止步于此的同时揭露了两个问题:
首先是八零后、九零初的小镇青年们 , 在现实中挣扎 , 生活目标的缺失 , 理想的幻灭;问题是很多人的幻灭是因为发现自己其实没什么理想 , 从被动随波逐流到主动碌碌无为;
其次则是作为创作者的韩寒 , 在这个问题上同样没有答案 , 只是被动地展示了这幅年代画卷而无法进一步解决问题 , 那句关于创作的名言“要展示 , 不要讲述”用在这里似乎带上了一丝贬义;而由于这种缺乏深度的展示过后(只留下了一个较具有美感和悲剧意味的大海溺亡段落) , 韩寒本人作为导演也像故事里这些青年一样 , 没有做好准备 , 也没有从之前的生活里淬炼出任何意义 , 便匆忙地赶往下一段故事 , 开展下一个议题 , 仿佛电影与现实交织的无限套娃 。
二、与出走半生的失败父辈和解
这个主题实际上在《乘风破浪》里已经探索过:暴躁、人生不如意的父亲 , 母亲这个形象某种程度的缺位——在《飞驰人生》里甚至也是沈腾扮演这位父亲 , 区别只是叙述角度的不同 。
题外话:《乘风破浪》里韩寒为了个人的小趣味 , 埋藏到最后片尾彩蛋才揭示了父母之间女强男弱的家庭关系 , 以及婚礼上那首“我是一个没有本领的人 , 我这个家全都靠你”的插曲 , 当年就在知乎以及各种平台上让韩寒被喷成筛子 , 成了直男癌和物化女性的代表之一 。
青年|走不出《四海》的韩寒,少年的青春没有完美告别
文章图片

沈腾带来的开心麻花式的喜剧表演其实非常契合韩寒的段子电影 , 原本可以很大程度增添趣味 , 但割裂的故事让父亲这条线依旧浅尝辄止 , 没有得到太多有意义的展开(电影里想塞入的东西实在太多) 。 在这一条线上 , 甚至远不如《乘风破浪》 , 彭于晏饰演的那个无能、中二、热血的父亲 , 一样有过轰轰烈烈的少年时代 , 那也是绝大多数普通人的青春 。 而这是花了一整部电影来讲述的一个“小而美”视角 , 才能达到的完成度 , 《四海》在四十多分钟的时间里 , 基本上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 仅仅是尽可能地展现沈腾的个人魅力 。
吴仁耀这个父亲角色 , 出场充满背井离乡历经挫折的气质 , 回家以后各种不靠谱的言行 , 在非常不专业的“英文翻译”翻车现场之后 , 又大义凛然地将不知道存了多久的三万块钱交到儿子手上后离开 , 电影至此再次出现了故事上的分裂:无论是当年出走的家庭往事 , 故作风流带来的豹纹阿姨 , 执意跟刘大爷去看雪的奶奶 , 直到最后父亲虎头蛇尾在广州的草草圆场 , 这些原本都可以在父子和解的故事里展开非常丰满的底色 , 但很遗憾 , 韩寒的野心病再一次发作 , 父亲迅速掉线 , 故事被混乱的摩托比赛以及周欢歌死亡搅成了一团乱麻 , 像拧抹布一样挤出了中间那段别扭的公路电影 , 开始衔接到与前文几乎毫无关联的后半段 , 脱线到在广州时与家乡的微弱联系 , 都要靠打酱油的讨债混混与冯绍峰饰演的警察来强行建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