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 , 是大众的婚恋观发生了变化 。
过去十余年来 , “爱情”与“家庭”的关系逐渐疏离 。 一方面 , 大众依旧对爱情抱有期许之心 , 但对自我拥有爱情的幻想逐渐破灭 。 “爱情的确很美好 , 然而我可能终其一生也无法体味 。 ”正因如此 , 甜宠剧、磕CP才愈演愈烈 。
另一方面 , 家庭的宗法神圣性也遭受了破坏 。 原本被视为温暖港湾的家庭 , 如今变成了一种以“平衡式交易”为基准的选择性关系 。
正如贝克在《个体化》中谈到的那样 , “家庭越来越变成一种选择性关系 , 变成一种个体的联合 , 个人把自己的兴趣、利益、经验和打算都纳入家庭 , 每个个体都得屈从于各种控制、风险和限制 。 ”可以确定的是 , 传统家庭的定量重要性下降了 , 丁克、单身、未婚生育等新的生活形式出现了并广为传播 。
【转向|观众到底想看什么样的家庭剧?】部分家庭剧的创作者 , 也不再深入生活 。 正如邵燕君在《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小说研究》所质疑的那样 , 远离或者从未有过当下底层生活经验(“起于书斋止于书斋的不在场”)的作者能否仅凭道听途说、一腔热情就去为当下的“底层”“代言”?其“代言”的合法性和真实性何在?家庭剧也面临这一困境 。
其最直接的表现形式 , 就是观众口中的狗血 。 “狗血驱动”的另一个说法 , 叫“痛点驱动” 。 只是 , 当这种痛点不被认可的时候 , 嘲讽就会随之而来 。
为何会出现痛点与狗血之争呢?根本原因是 , 唯恐观众不理解自己的主创 , 以极其刻意的手段 , 围绕着痛点为观众营造出一种“痛到悬浮”的夸张氛围 。 不是说 , 剧中的故事在现实不会发生 , 而是接连不断发生的概率 , 几近于零 。
文章图片
观众想要的 , 是一部思想深刻、自然而然地展现社会问题的影视作品 。 而主创展现的 , 是一个刻意的故事 , 为了人物特意塑造的矛盾 , 以及过度极端、没有行为逻辑和情感逻辑的纸片人 , 连带着Bug成为了作品最大的原罪 。
这里插句题外话 。 主创之所以选择这种极致表达 , 本质上 , 是主创和观众的诉求不同 。 或者说 , 是理解不同 。 传承了数千年的创作理论 , 已跟不上如今时代的发展 。 过去的经典 , 如今成了套路 。 过去的戏剧 , 如今成了狗血 。
但观众仍然渴望好的家庭剧出现 。 去年播出的《乔家的儿女》就收视不错 , 故事讲述了乔家的五个孩子 , 在艰苦的岁月里彼此扶持、相依为命的故事 。
再比如正在拍摄的由毛晓彤、张俪、李泽锋、王子异主演的《心想事成》 , 故事以一对都市平凡姐妹最真纯的甜蜜和苦涩 , 最动人的幸福和忧伤 , 最渺小又最真切的追求和梦想为焦点, 展现新时代生活在北京的平凡人的喜怒哀乐 。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 《心想事成》难得地邀请到了张凯丽、孙松共同参演 , 经典家庭剧《渴望》时隔三十多年再度合体 , 自然收获了观众满满的期待 。
文章图片
甚至 , 他们将这份热忱延展到了其他类型剧中 。
去年播出的《对手》是谍战剧 , 正在热播的《人世间》是年代剧 。 可大众每天在讨论的 , 还是那些日常生活中的相濡以沫、鸡鸣狗跳和一地鸡毛 。 中年家庭的财政危机、失业危机和子女危机 , 是《对手》最有戏剧张力的线索 。 周家人的幸运与不幸 , 光字片居民的温馨与冷遇 , 是《人世间》最为动人的细节 。
- 观众|展览
- 观众|今天听海顿 明天赏老柴
- 观众|五台优质演出 登陆小北剧场
- 晚年@退休后的父母没有爱好没事做,晚年到底怎么过?看几位老人的经历
- 中国文化@老子为何要西出函谷关?他出关后到底去了哪里?专家给出了答案
- 题字#书法一流的郭沫若,给黄帝陵题字竟遭质疑,到底如何评价这三个字
- 文化心理学|一起枪杀事件引发的思考:中国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到底有什么不同
- 唐僧!《西游记》到底讲述的什么,你真的懂吗?
- 康熙&纳兰容若:那个一生一世一双人的女人到底是谁?卢氏还是沈宛?
- 观众|《人世间》:还未远去的时代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