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观众到底想看什么样的家庭剧?

2022年2月20日 刊| 总第2789期
一代人有一代人之思潮 , 一代人有一代人之焦虑 。 虽然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 , 但在家庭剧里 , 我们总能最大程度地找到有关生活的共鸣 。
从《渴望》到《人世间》 , 国产家庭剧已走过三十多年的光景 。 这三十年间 , 社会巨变 , 传统家庭剧逐渐退场 , 新家庭剧开始登台 。 家庭剧的创作风格随着时间改变 , 而影像本身似乎也在影响着它的观剧人群 。
家庭剧的两次转向
诗经有云:似续妣祖 , 筑室百堵 , 西南其户 。 爰居爰处 , 爰笑爰语 。 家庭 , 是国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 正因为如此 , 自有电视剧起 , 便有家庭剧存在 。
最早的家庭剧 , 指的就是单纯的家庭伦理剧 。
这一时期的作品 , 以室内剧为主 , 最典型的即是《渴望》 。 彼时 , 我国城镇化建设刚刚兴起 , 商品经济热潮涌动 。 传统价值观受到现代化进程的冲击 , 影视剧从农村苦情剧向城市情感剧演进 。 观众在刘慧芳身上 , 完成了对善的寻找 。
转向|观众到底想看什么样的家庭剧?
文章图片

21世纪初的国产家庭伦理剧延续着这一模式 , 涌现出了《空镜子》《亲情树》《搭错车》等一批佳作 。 它们把伦理纠葛放置在开放的社会场域中去讨论 , 透过家庭成员的悲欢离合 , 表现大时代转向里中国社会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 。
第一次转向很快到来了 。 那些表现特定社会背景下人物坎坷命运的作品逐渐远去 , 取而代之的是个人婚姻这一狭隘空间中 , 更加隐私的个人话题和两性关系 。
于这一阶段的影视剧而言 , 家庭只是拍摄主体 , 亲情伦理撕扯才是戏剧重心 。 比如 , 人到中年的半路夫妻 , 收养抱养孩子又老来得子 , 父亲去世子女与后妈的纷争 , 以及家庭伦理剧中最经典的永恒命题:婆媳关系 。
转向|观众到底想看什么样的家庭剧?
文章图片

《渴望》中那个完美无瑕的“刘慧芳” , 在流淌的时光沙漏旁缓缓改变模样 , 成了《双面胶》里与婆婆斗个不停的“胡丽鹃” , 成了《媳妇是怎样炼成的》里对新家庭力不从心的彭俏俏 , 成了《金太郎的幸福生活》里的米小米 。
但过多同质化的类型剧 , 也让这时期的家庭剧变得乏味 。
不论打开哪个台 , 讲的都是大差不差的东西 。 所有故事的重心 , 都在一条路上奔驰:恶婆婆与小媳妇 , 强势岳母与无能女婿 , 和永恒的城乡差异 。
这些雷同的情节 , 脸谱的人物 , 使得观众审美疲劳 。 于是 , 转向再度开始 。 这一次 , 家庭的母本被重塑 , 伦理的框架被拆解 。 传承已久的亲情伦理讨论 , 被数不胜数的社会焦虑所取代 。 尤其是中产阶级的焦虑 , 成了家庭剧新主流 。
转向|观众到底想看什么样的家庭剧?
文章图片

不论是《小别离》《都挺好》还是《小舍得》《小敏家》 , 都不再围绕原始的夫妻关系做文章 。 哪怕讲家庭 , 讲的也是更复杂的情感迷惘:原生家庭创伤、亲子代际交往、不同阶级家庭的相处 , 从“小家焦虑”转向了“社会焦虑” 。
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 , 除了“中产”阶级家庭掌握了更大程度的发声权外 , 更重要的原因是飞速发展的时代让一切趋于定型 。 《双面胶》的基本矛盾 , 是来自农村的婆婆和当地土著儿媳的观念不合 。 在当时看来 , 这种冲突很合理 。
现在再拍这种剧 , 就有点不合时宜 。 2007年毕业的大学生 , 掏空家底还能留在上海 。 2022年毕业的大学生 , 几无可能 。 更别提和当地人结婚了 。 小家都组不成了 , 自然不存在小家焦虑 。 该给买得起房的人拍拍孩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