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周濂评桑德尔的《公正》:哲学是一个动词( 三 )


桑德尔推崇亚里士多德 , 坚信政治关乎某种更高的存在 , 关乎如何去过一种良善的生活 。 政治的全部目的在于:“使人们能够发展各自独特的人类能力和德性—能够慎议共同善 , 能够获得实际的判断 , 能够共享自治 , 能够关心作为整体的共同体的命运 。 ”
索尔·贝娄说:“当胆怯的智慧还在犹豫的时候 , 勇敢的无知已经行动了!”这句话的隐含之意是 , 思考和阅读也许可以让我们明白一些最为基本的事理和道理 , 但不能直接提升我们的气节和勇气 , 更无法直接激发行动 。 我猜想桑德尔会同意索尔·贝娄的这个判断 , 所以他才会特别强调参与公民生活的重要性 , 这或许是把“胆怯的智慧”打造成“行动的智慧”的必由之路 。 就像没人能够不去健身房举哑铃就成为有胸肌的健美先生 , 也没有人可以仅仅通过背诵“八荣八耻”就成为有德之人 , 各种德性和优良的品格都必须外化成具体的行为 , 并且通过习惯予以固定 。 也正因为此 , 桑德尔说:“公共讨论不仅是民主社会解决问题的一种途径 , 它还是一种公民教育的形式 。 ”
哲学辩论中最常见的策略之一是“归谬法” 。 在《公正》一书中 , 桑德尔将这一策略运用得炉火纯青 , 让我们一再看见各派思想的死穴所在:效益主义的效益最大化原则 , 可以允许我们容忍那个设想中的“欧麦拉城市”—为了所有市民都拥有幸福和快乐 , 把一个无辜的小孩藏在地下室里使其度过孤独痛苦的一生是值得的;自由至上主义者所坚持的“自我所有权”原则 , 可以允许两个成年人基于相互同意而同类相食;即使是以严谨著称的康德 , 也无法逃脱类似的道德困境—康德坚决反对撒谎 , 可是当一个杀人犯上门寻找藏匿在你家的好人时 , 你难道真的要说实话吗?
桑德尔这位“现代苏格拉底”一路吹着魔笛 , 带领我们穿越一片又一片哲学密林 , 告诉我们哪里有玫瑰、哪里有沼泽 , 最后 , 他站在了“以培养德性和推理共同善”为宗旨的正义观面前 , 说:既然其他方向都写着“此路不通” , 那么这就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
大学|周濂评桑德尔的《公正》:哲学是一个动词
文章图片

桑德尔的哈佛公开课《公正》视频截图 。
且慢 , 不是说哲学是一个动词而不是一个名词吗?不是说哲学的本质不在于掌握真理而在于寻找真理吗?莫非桑德尔真能给“正义”这个主题点穴 , 让它就此石化成“社群主义的正义观”?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 , 在论及“一种新型的共同善的政治会是什么样的”之时 , 桑德尔并没有给我们提供一张清晰的蓝图 , 只是开列了若干可能的主题 , 比如“公民身份、牺牲与服务” , “市场的道德局限” , “不平等、团结与公民德性” , 以及“一种道德参与的政治” 。 可问题是 , 桑德尔在这些主题上并没有充分展开他的道德说理 , 而是草草结束了他的“正义”之旅 , 让人难免有“读啊读 , 往下读 , 读到下面 , 原来......下面没有了”的失落感 。
而在我看来 , 更为致命的问题在于 , 如果桑德尔听说过孔子 , 拥有“反躬自身”以及“吾道一以贯之”的德性 , 那就该将归谬法进行到底 。 如此一来 , 他心仪的社群主义正义观就必须面对两个根本性的质疑:一是它具有排斥性 , 二是它具有强制性 。 举一个极端的例子 , 因“国民幸福指数”而享誉全球的不丹王国 , 就曾经为了维护族群和文化的整体性 , 剥夺了10万不丹人的公民资格 , 将他们驱逐出境 。
当然 , 这么批评桑德尔或许并不公平 , 毕竟在美国的政治语境里 , 社群主义和自由主义的争论更像是家族内部的争论 。 以政治哲学家金里卡的观点来看 , 这两派在美国社会所面临的95%的实际问题上都能达成一致 , 所争论不休的其实只是那剩下的5%的不同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