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技|“快消品式”的演技类综艺,能让观众看到演技吗?

万物皆可综艺 , “演技”也逃不掉 。
这并非个例 , 近年来的社交媒体上 , “炸裂式演技”、“演技名场面大赏”、“演技PK”等字眼总是毫无防备地撞入眼帘 , 似乎人人都有义务成为演技质检员 。 而所谓的“截图评演技”、吐槽或膜拜某个演员的业务能力 , 也算得上日常生活里的快乐源泉 。
撰文 | 李静
演技|“快消品式”的演技类综艺,能让观众看到演技吗?
文章图片

郭敬明:“我想起我看过最让我动容的一句话是 , 你可以永远不喜欢你不喜欢的东西 , 但请允许它存在 。 你可以继续讨厌自己讨厌的东西 , 但请允许别人对它的喜欢 。 ”
视频反驳:“这一段话成立的前提 , 是你必须先论证清楚 , 你的东西至少是值得一部分人喜欢的 , 否则我不喜欢随地吐痰也要允许它存在吗?我讨厌校园暴力 , 也要允许别人对校园暴力的喜欢吗?仅仅一句题材好 , 内容是否足以支撑题材却闭口不谈 , 你的论证义务完成了吗?”
【演技|“快消品式”的演技类综艺,能让观众看到演技吗?】演技|“快消品式”的演技类综艺,能让观众看到演技吗?
文章图片

不止于“郭李辩” , 观众还实现了跨文本的互文 。 《中餐厅》第三季里 , 黄晓明的“明学”余温尚存 。 观众把“我不要你觉得 , 我要我觉得 , 听我的 , 这件事情不需要再讨论了”定义为明学第一代 , 而把郭敬明视为明学第二代传人 。 比如B站视频《郭敬明黄晓明“明学世纪对话”:我是不成熟的导演!你别干了!》《对不起 , 我真的很想看郭敬明现场教黄晓明演戏》等等 , 都用“魔鬼剪辑”将二人拼贴在一起 , 形成强烈的反讽与戏谑效果 。 前有明学十级测试 , 后有《<演员请就位>郭敬明四学期中测试题》
(奉上地址)
。 讽刺的是 , 相比于演技和导演功力的专业性 , “四学”的专业性先建立起来了 。 在乱花纷飞的衍生创作中 , 不乏偏见与过度娱乐的弊病 , 但也展示了观众从节目中提取话题点
(当然同时也受到节目的引导)
, 进行再创造、再解读与再交流的主动性 。
演技|“快消品式”的演技类综艺,能让观众看到演技吗?
文章图片

除了从导演的视角抓取故事生长点 , 节目的所有内容都是可供再创造的素材 。 套用东浩纪的观点 , 整个节目就是一个“数据库” , 一个等待被发现的潜力文本 。 比如“大明宫词美瞳事件”、“何书桓的渣男化表演”这类争议片段 , 导演的语言、动作、微表情以及“相爱相杀” , 节目的幕后故事等等 , 都是观众再创造的武库 。 单说节目的幕后故事 , 就串起了《排练室有戏》《演员这碗饭》《导演请指教》等一系列“教辅书”式的周边节目 。 通过对正片的“答疑” , 更为立体的“导演-演员”关系网被呈现出来 , 这让人不得不佩服腾讯搞事情的能力 。
(即“理性讨论”的简写)
区言说时 , 是否只能陶醉于找到同道的温暖 , 却无法去真正消化他者的声音?问题的答案 , 掌握在自己手中 。
如果说各种衍生文本体现了观众的创造力 , 那么还有一些观众则在娱乐的同时发挥着“自学能力” 。 他们就像学生时代班上的好学生一样 , 会做好每期节目的笔记和总结 , 时有感悟与他人交流 。 《演员请就位》的导演视角 , 一方面是为了评估和提升演员的演技 ,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给观众“翻译”或是“科普”表演的专业知识 , 亦即“内行人给外行人说门道” 。 演技好坏 , 本带有很强的主观性 , 但通过专业人士的理性分析 , 好坏的标准变得更为明确 。 这个过程带有“解谜”性质 , 因而也具有相当的吸引力与新知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