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安放的乡愁
来自中财论坛
文章插图
文/何足道哉;欢迎关注中财论坛
乡愁,就是对于家乡的怀想。这样的怀想与眷恋,因为无处安放,就变成了一种牵挂,一种愁绪,一种关于故乡的牵挂与惆怅。于是,文人墨客的笔下,便有了乡愁。我们便从那么多的诗文里,读到了乡愁。
说到乡愁,我们最先想到的应该是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首《乡愁》之所以那么有名,让人难以忘怀,就是因为作者写出一种无处安放的乡愁。无论小时候,长大后,还是作者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所展现出来的乡愁,都将无处安放。无论这头,还是那头;里头,还是外头。无处安放了,才会去愁。
【 乡愁&青未了|无处安放的乡愁】乡愁,是一种物化了的情绪。
所谓“乡愁”,并不一定是一种“愁”。这样的情绪,也并不一定针对“乡”才能生发出来。是物化了的,也是一种泛指,虚化。“乡”也并非生老病死之地,居住过,有了情感,有过酸甜苦辣,有过爱恨情仇。离开了,便生出了怀想,有了若有若无,或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心事,便是愁了。
说到“乡愁”,应该首先说“故乡”。“故乡”已为“他乡”故此生出离愁别恨,所以才有了“乡愁”。“故国”亦如此。
关于乡愁,最早应该见于《荀子?礼论》:“过故乡,则必徘徊焉,鸣号焉,躑躅焉,踟蹰焉,然后能去之。”这是我所读到过的最为沉重的乡愁。徘徊焉,鸣号焉,踯躅焉,还是因为对故乡的种种怀恋种种不舍,无处安放。所谓“故乡”,亦可谓之“故国”。“故乡”上升为“故国”,那种去国怀乡之忧愁,则是一种大情怀,国之忧愁。
文章插图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是《诗经?黍离》中的诗句,史称“黍离之悲”,也是亡国之悲声。国破家亡,定会有忧声,屈原的《离骚》就是如此。
小人思乡,壮士忧国。可是顾炎武说:“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每一个人,都有去国怀乡的权力。
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里有诗句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因为耽于声色,弄丢了大好山河。“家国”已成为“故国”;“家乡”已经成为“故乡”。所以,才有了忧愁,才感觉故国不堪回首。宋代文天祥兵败被俘,过零丁洋,山河依旧,却已经物是人非,不由悲凉丛生,不由心生慨叹:“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这便是家国之忧愁。怀家念国之忧愁,无处安放,这样的忧愁,让人何以解忧呢?
怀恋不舍,无处安放,便成为一种愁。
如果你的故乡安好,故国一切无恙,如果你人在故乡一切如意,则愁从何来呢?
乡愁其实是一种见景生情的冲动。闲来无事,忽然就想家了。是因为眼前的景惹你生情,让你情不自禁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静夜思》其实就是因为人在他乡,长夜难眠,生发出一种冲动来,就去思乡了。夜太静了,静到月光的移动,都能听得见,都可以看得见。夜似乎也太过寒冷,那一片皎洁的月光,映照在床前,感觉到一层青霜笼罩而来,全身便掠起层层的寒意。举目所见,茫茫一片,寂静无声,唯有天上一轮月,在那里,冷峭,消瘦。最要命的是,那轮瘦瘦的月,和故乡那一轮月竟然那么相像。思乡之情便情不自禁,如那月光,悄无声息地来了。本来是想一夜无话,一夜安眠的。谁知道,月来了,月光随之而来。人,便再无法安眠。于是,就去思乡了。
- 子才甫&辛弃疾的一句牢骚,被落魄才子巧对下半句,成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句
- 郭沫若&全才郭沫若,很少研究书法,却堪称巨匠,靠的仅是“才气”吗
- 真身&多年来的谜团或将揭开?菩提祖师真身原来是他
- 天子&一捧雪伏下贾家之败:当今天子看上了啥宝贝,竟然要把荣国府抄家
- 宣传文化&永嘉宣传文化系统新春第一会!擂响争先创优战鼓!
- 中国风@熊猫滑板、金龙雪服,“只此青绿”演冰舞,奥运赛场满满“中国风”
- 部族&土尔扈特部东归是单纯的回归故土吗没那么简单,先看看这些事实!
- 贾母&贾惜春怎么成了贾母的亲孙女她其实是贾政的女儿
- 江苏省|江苏男子的另类“钓鱼不空军”,连青菜也不放过,迟到的正义来了
- 范成大&在中国古诗词里,寻找“冰墩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