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从《长津湖之水门桥》与《狙击手》中看国产战争片的进步

国产|从《长津湖之水门桥》与《狙击手》中看国产战争片的进步
文章图片

国产|从《长津湖之水门桥》与《狙击手》中看国产战争片的进步
文章图片

春节档史无前例的迎来了两部抗美援朝题材电影 , 《长津湖之水门桥》与《狙击手》 。 从票房与口碑来说 , 它们各有千秋 , 可谓“双赢” 。
作为主旋律电影 ,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任务责无旁贷 , 但同时它们也具有战争片这一重要的商业类型片属性 。 所以吸引观众入场不能只靠爱国情绪 , 电影本身质量水平的提高才是产业长远发展的硬道理 。
可喜的是 , 我们在两部电影中都看到了创新与进步 , 并且具有一定共同性:
1.从全景式走向小视角
去年国庆档的《长津湖》将笔墨分散到战争决策者、战场指挥者、小团队军官与普通士兵等全人物谱系 。 大场景、全兵种、多线转场、时间跨度长 , 全方位无死角展示整场战役的前因后果 。
【国产|从《长津湖之水门桥》与《狙击手》中看国产战争片的进步】而本次的《长津湖之水门桥》与《狙击手》不约而同走向了小视角 , 以小战役、短时长、微地形、小团队作为切口 , 截取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微小片段 , 以小见大反映基层志愿军战士的艰苦卓越与大无畏献身精神 。
在保留主旋律的同时 , 反思战争中人的多面性 , 勇敢、懦弱、冲动、冷静、坦然、功利……从司空见惯的小型战斗中看到平凡战士的伟大 。
2.从大战略走向小战术
《长津湖之水门桥》整部影片将故事聚焦到了炸桥这一战术行为上 。 战争佳片《桥》《桂河大桥》也都是炸一座桥撑起一整部电影 。
2020年的《金刚川》也是如此 , 不过彼时是敌炸我修 , 而这次是我炸敌修 。 相同的是中国志愿军永远是最艰苦的那一方 , 不论是修桥还是炸桥 , 因为没有空中支援、没有高科技装备 , 所有的攻防全靠战士们的血肉之躯 。
《狙击手》则大胆的选择了狙击手对决这一经典单兵作战题材 , 影史上有《兵临城下》《美国狙击手》《女狙击手》《高地战》等各大战役中多国神枪手的精彩演出 。 本次《狙击手》终于为中国枪神们补上这一环 。
抗美援朝战争后期我方的“冷枪冷炮”运动诞生了一大批战斗英雄:40军某连副连长徐世祯、24军年轻战士张桃芳……《狙击手》的故事来源于他们 。
狙击手对决这种一对一的战场紧张感是其他战争片难以比拟的 , 导演有大把时间来科普狙击技巧或是表达人物内心 , 只有将技术性细节刻画拉满弦 , 射向观众眼球与心脏的电影语言之箭才能够狠够准 。
《狙击手》中敌我双方的战术紧迫感拍摄很到位 , 国产战争片开始从大战略走向小战术 , 这绝对值得点赞 。
3.从事件记录走向个人成长
两部影片有个共同点 , 那就是故事主角已经在潜移默化的发生转移 。
《长津湖之水门桥》的主角是谁?从《长津湖》中的伍千里(吴京)渐渐过渡到伍万里(易烊千玺) 。
《狙击手》的主角又是谁?很明显是刘文武(章宇)牺牲后担起重任的大永(陈永胜) 。
不约而同的 , 他们都在讲述两位年轻人的成长 , 在哥哥或是连长的悉心教导下 , 他们从毛头小伙成长为坚定的战士 , 从鲁莽急躁变得冷静沉着 , 从爱哭鼻子变得坚韧刚强 , 从技术新手历练成为神投手与神枪手 , 从连队里的小尾巴变成传承番号的执旗手……
银幕上的伍万里与大永只是两个小小的身影 , 却投射出抗美援朝战场上千千万万个年轻战士的成长过程 。 他们从单纯的一腔热血上战场 , 渐渐领悟到身上的重担与责任 , 那便是厚重的家国情怀以及同壕战友们的生死相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