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口秀演员的商业化 , 就是通过输出观点建立人设 , 再通过人设去匹配合适的品牌和平台 , 即通过自己的「个性」获取商业价值 。 比如本次何广智和瑞幸的合作 , 也是源自于何广智在《脱口秀大会》上「带刺的玫瑰」的梗 , 在瑞幸情人节限定产品「带刺玫瑰拿铁」出来之后 , 网友纷纷喊话品牌 , 才有了这次「被迫」合作 。
可见这些品牌及综艺平台 , 的确愿意为脱口秀演员的「个性」买单 。 那些商业上相对成功的脱口秀演员 , 都代表着某种符合当下社会情绪的生活态度 , 例如又丧又正能量的李雪琴、输在生活起跑线但努力奔跑的何广智 , 一出现就能引发性别之争的杨笠 。
【张翰|「限时」脱口秀演员,选择收起锋芒】但现实情况是 , 脱口秀本身就是面向小众的文化 , 舞台机会相对有限 。 很多全职脱口秀演员很难持续通过脱口秀舞台去更新自己的观点与人设 , 作为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新职业 , 脱口秀本身的职业道路也并不宽 。
因此很多脱口秀演员的商业化之路 , 对形象的消耗大于建立形象的速度 , 比如《展开说说》虽然在筹备期就备受关注 , 但播出之后观众的反馈并不如意 , 即便是擅长综艺的李诞作为飞行嘉宾 , 网友也并不买账 。
图片:网友评论
试想一下 , 当杨笠不再犀利、身上的女性标签不再适合社会语境之后 , 她的商业机会还会和现在一样多吗?如果何广智没有继续输出新的爆梗 , 品牌还会踩热点邀请合作吗?当然不会 , 品牌和节目愿意买单的 , 永远是新鲜的、在当下有价值的个性及观点 。 因此 , 虽然乍看脱口秀演员的商业化并不难走 , 但是从脱口秀本职来看 , 这些商业化的可持续性并不高 。
要想做到职业和商业的平衡 , 舞台机会相对较少的脱口秀演员们 , 就必须通过多种渠道去保持输出 , 以保持本职的活力 。 虽然脱口秀职业在中国还很新 , 但也有一些前辈的经验值得借鉴 。
例如被多位脱口秀演员视为偶像的黄子华 , 以带有批判与思考的幽默在脱口秀领域获得成功 , 在脱口秀之外 , 一直保持着对演戏的热情 , 持续参演影视作品 , 在今年的贺岁档《毒舌律师》中黄子华担任主角 , 饰演律师林凉水 , 而且他还以编剧、主持人的身份保持着内容的输出 。 在国外 , 也有很多脱口秀演员活跃于主持、演戏、编剧等领域 。
图源网络
借鉴前辈的经验及结合现状 , 国内脱口秀演员的职业发展也可以有多种可能:
第一 , 言说的对象始终面向大众:在输出内容上下功夫 , 通过线上的曝光与线下的巡演 , 持续深耕于脱口秀行业;
第二 , 从演员转变为主持人:那些定位为脱口秀主持人的演员 , 常常有稳定的发展路径 , 比如 , 可以以轻量级的微综艺作为主持生涯的新入口;
第三 , 凸显自己的「喜剧基因」:目前国内很多内容平台都发力短剧 , 同样作为浓缩内容的产出 , 擅长集中爆梗的脱口秀演员在喜剧短剧中有较大优势;
第四 , 把「段子手体质」发挥到极致:深耕文本内容 , 可以尝试为其他节目或者剧集做编剧 , 或者努力出版个人署名作品;
第五 , 在社交平台实现个人IP化:保持营业状态 , 使自己始终独立拥有与观众、品牌进行良好沟通的渠道 。
可见 , 脱口秀演员的职业发展虽然目前相对有限 , 但充满着许多可能性 , 他们的才华是一块非常值得挖掘的宝库 , 其发展道路并非一直和新人在同一个舞台上竞赛 , 只是这种发展 , 需要的不仅是演员本人的努力 , 还有行业对于脱口秀潜力的挖掘及不断的尝试 。
- 最强大脑|拼多多千万美金砸给「美国春晚」,值得吗?
- 我在岛屿读书|《我在岛屿读书》:「总有一些节目在拉高国产综艺上限」
- 黄磊|“真人秀”的「苦果」,他算是尝到了
- 陈妍希|陈晓才爆疑似出轨!传和陈妍希上「夫妻魔咒节目」《幸福三重奏》
- 脱口秀大会|「脱口秀大会」怎么就不好笑了呢
- 越剧|国民级IP「好声音」,决定来一场越剧「探索」
- 春晚|小刀亲口提「5566不合」:就是王少伟在闹!脱口秀自嘲炸全场
- 5566|小刀亲口提「5566不合」:就是王少伟在闹!脱口秀自嘲炸全场
- 韩国综艺节目|眼睛该注视谁?8部「阵容豪华」韩国综艺节目推荐
- 中国好声音|国民音综“好声音”与「长期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