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王阳明究竟有何过人之处?中国五千年“两个半圣人”为何有他?( 三 )


王守仁|王阳明究竟有何过人之处?中国五千年“两个半圣人”为何有他?
本文图片

其实我们应该明白 , 建功立业是人生追求 , 最重要的是实现自我价值 , 过程中要记住三点:
1、要有行事的能力
人生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 , 一个人最后的成果 , 取决于他所付出的努力 。 所以无论是谁 , 都应该有不断进步的积极性 , 要刻意培养自己的能力 。
2、要有决断的魄力
水无常势 , 兵无常形 , 存乎一心 , 世上万事万物不会一成不变 , 呆板的墨守成规 , 只会作茧自缚 。 成功的根本在于能力和选择 , 学会坚守本心 , 以结果为导向 , 在合适的时候做正确的选择 , 才能有所成就 。
3、要有随缘的智慧
贪天之功其实是为人大忌 , 做人急功近利必有损功德 , 拿得起放得下是一种豁达 , 不强求的心境永远是强者的依仗 , 所以 , 我们应该学会 , 尽力而为 , 顺从天命 。
03
立言:为善去恶
王守仁|王阳明究竟有何过人之处?中国五千年“两个半圣人”为何有他?
本文图片

如果仅仅是有大德 , 能立大功 , 其实史上能比肩王阳明成就的人 , 并不在少数 。
王阳明之所以能成为圣人 , 是因为他不仅仅能建功立业 , 更兼具大智慧去治学 , 自成一家且永传后世 。
什么是王阳明的“心学”?其实心学并非唯心主义 , 反而是秉承朱熹的“格物致知” , 结合儒佛道众家之长 , 而自成一派的学说 , 是王阳明结合生活实际 , 长久形成的 , 是唯物的 。
王阳明提出心学理论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 , 有善有恶意之动 。 知善知恶是良知 , 为善去恶是格物 。 ”
大意为:没有善恶之分的只是一具躯壳 , 善恶的行为才是心灵活动的映射 , 明辨善恶才是良知 , 能做到扬善去恶就是格物致知 。
王守仁|王阳明究竟有何过人之处?中国五千年“两个半圣人”为何有他?
本文图片

简单而言 , 王阳明认为 , 一个人的行为是应该对社会有所贡献的 , 格物致知要带给社会后世正面的作用 。
“心学”是他对后世最大的贡献 , 他用一生去钻研这门学问 , 就是为了实现少时做“圣贤”的理想 。 这就是王阳明的“立言” 。
王阳明父亲是状元 , 官至吏部尚书 , 而他两次科举落第 , 面对父亲的安慰 , 他说:“你们以不登第为耻 , 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 , 此时已经可见他博大的胸怀 。
王阳明务实的精神 , 让他可以直面人生所有灾难 , 能够一直保持客观理性的态度和豁达乐观的心境 。
王守仁|王阳明究竟有何过人之处?中国五千年“两个半圣人”为何有他?
本文图片

据说他因触怒宦官刘瑾而被贬贵州龙场 , 但他并没有气馁反而躺在棺材里思考人生 , 史称“龙场悟道”;平定宁王叛乱后由于小人进谗 , 而没有得到封赏 , 他也一笑置之 , 急流勇退 。 这些都是他“心学”精神的体现 , 心有圣贤的人 , 又怎会因世俗得失而苦困?
王阳明并不执着于个人得失 , 他把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心学 , 他的治学态度在于不偏有 , 不着空 , 直趋中道 。 他积极推动书院建设 , 并设馆办学 , 创办龙岗书院和阳明书院等 。
即使是临死之时 , 王阳明也只是说:“此心光明 , 亦复何言 。 ”可见他信念笃定 , 能坚持 “为善去恶” , 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 。 也正因为这样 , 他才成就了三不朽中的“立言” 。
王守仁|王阳明究竟有何过人之处?中国五千年“两个半圣人”为何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