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剑@1985年太行山出土一把普通宝剑,是无价“国宝”,还和一成语有关( 二 )

但是,本着科学研究要严谨的态度,专家们保持着冷静的态度前往确认。
佩剑@1985年太行山出土一把普通宝剑,是无价“国宝”,还和一成语有关
文章插图
赶到现场的专家组经过初步的清理坚定,这确实是一把青铜剑,基于出土位置的考量很可能是一把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剑,非常有考古价值。
于是专家组开始跟挖掘的制砖厂商量,“据我们初步判断,这是一把古剑,很可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剑,很具有研究价值,希望你们能把剑交给文物局,我们来进行研究。”
交涉过程很顺利,文物局的工作人员准备的说辞还没说完,砖厂的负责人就同意上交了。
佩剑@1985年太行山出土一把普通宝剑,是无价“国宝”,还和一成语有关
文章插图
“发现这把剑的是我们的一个工人老韩,刚才我们合计了一下,这东西留在我们这没用,还是把它上交给国家,你们想怎么研究就怎么研究,我们就当为国家做贡献了!”
负责人的语气很诚恳,第一发现人老韩也在一旁憨笑着附和。文物局的负责人很是感动,当下决定买一条烟感谢制砖厂的工人,而制砖厂的负责人也把整条烟直接交给老韩,以示奖励。
那个年代,大家普遍还抽着自卷的旱烟,一整条烟是很贵重的谢礼!
佩剑@1985年太行山出土一把普通宝剑,是无价“国宝”,还和一成语有关
文章插图
文物局的专家们把这把青铜宝剑带回去,马上就迫不及待的进行了清理工作。当一层层斑驳的锈迹被清除,青铜剑的真身缓缓的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这确实是一把古制的青铜剑,这把剑保存的较为完整,剑刃锐利,并没有因为岁月的侵蚀改变太大的样貌。
这一点让专家们更是兴奋,因为这样意味着这把剑的主人及其背后的故事就可以清楚的得到答案,而且,看形制这确实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剑。
经过测量,青铜剑的全长45.2cm、身长36.2cm、首径3cm,剑身是柳叶形的,中间有凸起的剑脊,断面呈现稍扁的菱形,有菱形窄格的纹路,剑柄的两端是喇叭形状的,圆首。而且剑身的后半段,有一面刻着2行24字的铭文。
这与之前得到的仿制品“季子剑”的样子大相径庭,专家组汇总意见之后,下了结论,“这就是真正的季子剑,从这段铭文上就能看出这把剑的出身,这次错不了了!”
佩剑@1985年太行山出土一把普通宝剑,是无价“国宝”,还和一成语有关
文章插图
古剑原是名剑,引出名人故事要说起来,能够这么快的确认剑的归属问题,这段铭文确实帮了大忙,可关于这段铭文的翻译也出了一点小小的差错。
专家拓下了这把青铜剑上的铭文,只见这些字的刻工精细、书法整齐端庄,细节之处尽显做工精良。
经过专家组的认真翻译校对,最终确认铭文的大概意思为“吴王诸樊得了疾病,请告弟弟季子,为他祈祷福祥,求得永贞,免去灾难,行肵俎之礼并陈设扃鼎后,制作了这把剑,甸人读祷辞说,这是他的元用剑。”
翻译出了铭文意思,确定了这是一把吴王股发剑,铸造于春秋末年。
佩剑@1985年太行山出土一把普通宝剑,是无价“国宝”,还和一成语有关
文章插图
一切过程顺利,没有横生枝节。至于这把吴王股发剑为什么出现在这里,也很好解释。公元前584年,晋吴以多种形式开始了互通友好,包括盟会、聘使、滕女等方式,开展了文化经济多方面的交流;
而且越灭吴后,大批吴国人逃入晋国,这两种方式都是吴国兵器能流入晋国属地的最好解释。看似完美而快速的考古工作,以翻译出了剑身的铭文作为完美的句号,不久,考古学家却发现了问题。
佩剑@1985年太行山出土一把普通宝剑,是无价“国宝”,还和一成语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