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燎原|黑白山水李燎原( 二 )


李燎原|黑白山水李燎原
本文图片

李燎原作品《神游太行万趣生》50×40
李燎原的父亲与书画名家陈天然是好友 , 学艺初期 , 李燎原曾得陈天然悉心教诲 。 陈老是当代知名书画家 。 但多年来 , 从不见他炫耀与陈天然的师生关系 , 学画的经历也极少听其高声喧哗 。 他坚信 , 画家的价值要用自己的作品去体现 。
李燎原|黑白山水李燎原
本文图片

李燎原作品《天涯》50x43
如何在艺术上“做自己” , 一直是李燎原从艺路上思考的核心问题 。 40岁以前 , 他以彩墨画为主 , 故乡的山水始终是他解不开的情结 , 豫西农村的山色炊烟、流岚小溪 , 在其彩墨山水画中多有达意之作 。 可随着年龄的增长、技法的娴熟、对人生况味理解的加深 , 原本活跃在洛阳画坛的李燎原却变得异常沉默 , 灵秀俊逸已载不动太多胸中块垒 , 圆润迷蒙已装不进太多人生感悟 , 时时为找不到恰当表达胸臆的艺术语言苦恼 。 为再植创作根底 , 突破创作瓶颈 , 年逾不惑的他走入山林 , 锲而不舍坚持在太行山写生 。 这一坚持就是十几年!他踏遍了太行山的山山水水、沟沟壑壑 , 为山而痴 , 为山而醉 , 为山而歌 。 有年冬天 , 他连续在太行深处的雪地写生 , 不知不觉中衣服冻成了冰 , 下得山来通体透凉 , 引发心脏病住院 。
李燎原|黑白山水李燎原
本文图片

李燎原作品《夜思图》50×60
十几年太行写生 , 风餐露宿 , 苦其心志 , 饿乏体肤 , 李燎原与太行厚重的人文历史和刚硬孤傲的山川气质产生了强烈的精神共鸣 。 以太行为载体 , 李燎原找到了精神追求与艺术追求的契合点 , 也找回了久违的创作激情 , 艺术风格随之发生巨变 , 瘦硬嶙峋的焦墨淡彩成为他描绘山水的主要表现手段 。 在他笔下 , 秀美变作了沉雄 , 小段的山水变成了整体的山势 , 苍茫之气云起 , 雄浑之势突兀 。 在焦墨中 , 李燎原画的是山体的风骨 , 传达的却是人生的硬度 。 那山 , 浑厚 , 有一种力排千钧的豪气 。 那山 , 层层叠叠、密密实实 , 仿佛承受着千年的压力 , 正如太行丰厚而沧桑的历史 , 张扬着一种精神 。 他以其画作中前所未有的张力 , 探索着直达心灵的视觉冲击力 , 又以其以往画作极少涉猎的画意 , 探索、开拓着艺术表现力的疆域 。 把画布铺在大地上 , 李燎原的艺术进入了更辽阔的境界 。

中国的山水画自成体系 , 历代大师迭出 , 高峰林立 , 如何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 李燎原用艰苦的艺术实践交出了自己的答卷:在师法前贤与师法自然的基础上 , 一画感情 , 二画境界 。 首先 , 画家要善于把个人化的情感铺排于纸上 , 达到山水寄情的效果 。 其次 , 画家要善于把自己的精神气质灌注于笔下 , 把画家人生追求的高度和人生思考的深度寄托于山水 , 达到山即是我、我即是山的境界 。
李燎原|黑白山水李燎原
本文图片

李燎原作品《太行山月》43×53
李燎原的作品往往蕴含浓郁的个人情感色彩 。 像这幅《太行山月》 , 画的上方 , 一轮明月氤氲在云雾之中 , 月下 , 一座孤峰突兀而立 , 占据画面主体 , 山岭泛白 , 似积雪 , 又似水流 。 右下角 , 莽莽苍苍 , 似老树成林 , 婆娑摇曳 。 孤山与孤月的对峙 , 表达着山的倔强 , 似乎诉说着画家艺术探索的艰辛 , 又似乎传递着艺术表达的孤寂 。 他创作的另一幅全景《山水》 , 表现视角如空中俯瞰雪后群山 , 山势嶙峋怪诞 , 中心主峰及四周被雪覆盖 , 发出刺目白光 。 群山看似张扬跋扈 , 却被画家一览山小 , 未来感的画面传达出一派笑傲江湖的洒脱和怪相其奈我何的旷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