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盲山》里的女人,后来成了妻子、母亲、精神病( 四 )


因为电影是他的表达工具 , 而真实 , 是一切的基础 。
现实|《盲山》里的女人,后来成了妻子、母亲、精神病
文章图片

多年前在德国留学时 , 李杨学会了一个道理——“各人自扫门前雪”是没错的 。
因为德国法律规定 , 如果行人在你家门口的道上摔倒了 , 你是要负法律责任的 。
马路归环卫工人管 , 而人行道归个人管 。
看着干干净净的整个人行道 , 他突然便明白了:每个人首先要顾着自己 , 把自己变成一个干净的人 , 这个社会上龌龊的、肮脏的人 , 也就会少了 。
很多事情 , 他也同样无能为力 。
但至少 , 他不会让自己沦为一个冷漠的看客 , 甚至残忍的侩子手 。
现实|《盲山》里的女人,后来成了妻子、母亲、精神病
文章图片

现实|《盲山》里的女人,后来成了妻子、母亲、精神病
文章图片

“理想”
李杨是一名有着远大理想的导演 。
而理想的路 , 很多时候都注定是漫长而又颠簸的 。
在拍《盲井》的时候 , 李杨自己投了很多钱 , 电影在国际上获得了不少大奖 , 但在国内却迟迟无法上映 。
再加上彼时盗版光碟泛滥 , 一来一去 , 李杨反而还亏了不少钱 。
再到《盲山》 , 原版结局太过压抑 , 为了能够上映 , 他只好把结尾改成了另一个相对和谐、美好的版本 。
但可惜彼时票房也微乎其乎 , 再加上自己投入的400万 , 几乎又是一项亏本的买卖 。
最后的《盲道》 , 更让他被一些网友怒斥:“向市场妥协 , 拍出了烂片!”
因为《盲道》 , 实在太过温情 , 以至于不够真实 。
现实|《盲山》里的女人,后来成了妻子、母亲、精神病
文章图片

而李杨 , 也承认了自己的妥协:“要让这个电影能跟观众见面 , 就必须妥协 。 ”
无论评价如何 , 票房多寡 , 他终究是把自己想说的话 , 想传达的思想 , 一一展露在了大众眼前 。
效果如何不是他所能决定的 , 但至少 , 他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
而在很多时候 , 沉默 , 往往也是罪恶的帮凶 。
所以李杨在这个时候 , 发朋友圈说“不追究版权问题” , 反而“呼吁大家观看《盲山》” 。
你便应该明白 , 这个62岁的“小导演” , 依然是那个满怀理想的追梦人 。
现实|《盲山》里的女人,后来成了妻子、母亲、精神病
文章图片

图 | 李杨
接下来 , 李杨还在筹备拍摄一部家暴题材的电影 。
他的镜头 , 依然对准着社会底层的苦难 , 依然吃力不讨好地聚焦于那些幽深、晦涩的阴暗角落 。
这种执着 , 或许很傻 , 很难出头 。
但我们需要的 , 也正是这样既傻又执着的人 。
毕竟 , 漠视苦难者的苦难 , 本身也是一种罪恶 。
一个社会的真正强大 , 从来不是体现在对强者的崇拜和颂扬 , 而是体现在对弱者的同情和保护 。
现实|《盲山》里的女人,后来成了妻子、母亲、精神病
文章图片

电影《驴得水》里有句台词:“如果过去的事就这么过去了 , 那么未来只会更糟 。 ”
那些真实的苦痛 , 哪怕再遥远 , 也不该被忽略、遗忘 , 甚至改写 。
所以 , 一个愿意深入底层的人 , 很难得;一个愿意记录并讲述苦难故事的人 , 也很难得 。
就像作家六神磊磊所说的:“我觉得不是难在要面对罪恶 , 而是难在要面对过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