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林黛玉的最终结局,“留得残荷听雨声”是关键,薛宝钗故作听不懂( 二 )


“蓼汀”出自唐代诗人罗业的《雁》诗,意思是给大雁休息繁衍的沙洲。
“花溆”出自唐代诗人崔辅国的《采莲》诗,意思是湖上采莲之歌。
“蓼汀花溆”凸显出闲适的人生,莲与雁共生的世外桃源。而莲与雁,又都是林黛玉的象征。
可贾元春不喜欢,将“蓼汀”去掉,等于贾家不再给林黛玉立足之地,让她不得已像“折足雁(第六十二回)”一般被撵出去“自生自灭”。剩下采莲的“花溆”,是指贾家榨取林黛玉最后价值的意思。也与之前说的林黛玉为了贾宝玉牺牲,迫不得已与贾探春一同远嫁异国为王妃的情节对应。
上文解读林黛玉的三首《菊花诗》时,我们已经说过。
言归正传,这边贾宝玉因为水面的残荷恼人,扬言要拔了去。林黛玉却不同意。说喜欢李商隐的一句诗“留得残荷听雨声”,正对应眼前晚秋残荷的景象。贾宝玉一听也觉得好,就说“别拔了”。

李商隐!林黛玉的最终结局,“留得残荷听雨声”是关键,薛宝钗故作听不懂
文章插图

如果将“留得残荷听雨声”与“蓼汀花溆”到“花溆”的伏笔结合,就会发现这其中对林黛玉的人生伏笔特别清晰。
“留得残荷听雨声”是林黛玉修改的一句诗。原文出自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李商隐年少时父母双亡,不得已投奔表舅崔戎。崔戎对李商隐视如己出,将他与两个儿子崔雍崔衮一般看待,表兄弟三人的感情非常深厚。
可惜崔戎英年早逝,让李商隐难得的闲适生活再出变故。表舅去世后,崔家没了官身,李商隐不得不离开崔家,与表兄弟们各奔前程。
李商隐离开长安后,孤身一人前路迷惘,在一个凄风苦雨的深秋之夜,他寄宿在一户姓骆的人家的水亭之中,夜半无眠,听着窗外雨打枯荷的声响,情难自禁写下这首思念两个表兄弟的诗文。
诗中对表兄弟的思念之情,对未来的迷惘和对自己悲观人生的复杂情绪交织在一起,是一首特别悲伤的感怀诗。
看过李商隐的人生遭遇,再结合“蓼汀花溆”被去掉“花溆”预示林黛玉在贾家无立足之地,不得已远嫁的伏笔,就会发现二人的人生基本重叠。
同样父母双亡没有家人扶持,同样落魄舅舅家,同样与表兄弟姐妹感情深厚,同样只身沦落天涯……
“留得残荷听雨声”,代表林黛玉日后离开贾府的结局。

李商隐!林黛玉的最终结局,“留得残荷听雨声”是关键,薛宝钗故作听不懂
文章插图

至于林黛玉远嫁的伏笔,从《葬花吟》,《题帕三绝》到三首菊花诗,以及后文《折足雁》酒令,芙蓉花签“莫怨东风当自嗟”,最直观的晴雯被撵走后惨死……伏笔非常多。尤其贾探春给林黛玉取名潇湘妃子是娥皇女英二女同嫁故事,二人都有远嫁异国为王妃的伏笔,结合上文所说贾探春秋爽斋陈设以及杏花签“日边红杏倚云栽”的“云”是林黛玉的影射……
的一贯观点,都是林黛玉和贾探春二女同嫁异国,林黛玉很快思念贾宝玉泪尽而亡,观点不变,不多赘述。
那么,李商隐原诗是“留得枯荷听雨声”,林黛玉又为什么修改一字,变成“留得残荷听雨声”呢?我觉得原因有两个。
一,李商隐作诗时是季秋的九十月份,池塘中的莲叶已经枯萎,是谓枯荷。他听到雨水打到枯荷之上的声响,是为“留得枯荷听雨声”。
而刘姥姥来时仲秋,不过八月末。池塘中的荷虽多败落,但仍旧还有生机,尚有斑驳的荷叶和晚开的孤零零绽放着的荷花,是谓残荷。林黛玉看到的是雨打残荷的“留得残荷听雨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