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我的高中同学L在外企工作 。 每年11月到来年3月 , 是业务淡季 。 他们公司有一条开明的默认规则: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前提下 , 允许员工上班“摸鱼”看书 。 年后 , L看完了《傲慢与偏见》、《飘》等国外名著 , 问我有没有书推荐 。 我想了想 , 推荐了《红楼梦》 。
这当然带有中文系人的一点私心 。 用现在的网络流行语说 , 那么好的《红楼梦》 , 我不允许你还没看过 。
本文图片
L不好意思地说 , 作为一个中国人 , 我也知道该看《红楼梦》 , 但听说 , 这书很难看得下去 , 一直不敢尝试 。
这话很熟悉 。 在网上 , 《红楼梦》常年位列“死活读不下去的书”第一名 , 是人人皆知的“热知识” 。 很多网友现身说法 , 证明阅读过程是多么无聊而痛苦 。 前段时间 , 古代文学研究者李明军说 , 年轻人读不下去《红楼梦》 , 与世情小说的特点有关 , 它“对家庭日常生活的描写很容易流于琐碎平淡” 。 不过 , 李明军仍坚定地认为“年轻人一定要看红楼梦” , 因为“不了解中国文化 , 读不透这部小说;读懂了这部小说 , 也就理解了中国文化 。 ”
读不下去但又必读的《红楼梦》 , 像一个隐喻 , 它背后的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读中国名著?
本文图片
【经典名著|中国经典名著,为什么一定要读?】有趣的是 , 这又和很多人读畅销小说的体验形成了映照:容易读 , 很快就翻完了 , 故事也精彩 , 就是读完感觉“轻飘飘”的 , 啥都记不住 。
经典名著 , 大概专治这种阅读“失落症” 。 它的实现路径是:痛苦阅读+艰难获得+巨大满足 。
实际上 , 真正有价值的阅读 , 从来不是简单的、容易的、享受的 , 它必然伴随艰苦的脑力劳动 , 甚至不乏与以往知识结构、人生经验“打架”进而重塑自我的冲突过程 , 然后才能体验到收获的喜悦 。 这是名著永流传的奥义——只有那些凝结了人类经验、见识和智慧的思想结晶 , 才能超越时空 , 启迪和指引人类;也是基石性的人生哲学之一——要想真正领略梅花的“扑鼻香” , 就必然要经历一番“寒彻骨” 。 读书 , 没有捷径和机巧 。
本文图片
当然 , 你也单从情怀和功利的角度 , 去理解读名著 。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 , 就是和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谈话 。 ”名著 , 就是最有实力保障的“好书”;比如 , 很多人都有过从阅读名人传记中汲取力量和智慧 , 鼓舞自己走过人生低谷的经历 。 再细碎点 , 从名著中学到一个句式、一个观点、一种写作风格 , 用在工作和生活中“惊艳众人” 。 无论初衷如何 , 小到个人成长 , 大到社会文明进步 , 读名著总不会让人失望 。
读名著 , 当然国内外都应该包括 , 因为人类的知识、体验和思想感情是不分国界的 。 之所以单独提读中国名著 , 我想原因在于 , 一是比起国外名著 , 我们对母语书写的中国经典 , 更有接受上的优势;二是它离我们的历史、文化、社会更接近 , 也就更有先读的必要性和价值;从中文名著入手 , 再接触国外经典 , 对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理解或许更深刻 。
近些年 , 国货、国剧、国潮在互联网上、在年轻人之中 , 时不时火出圈 。 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回归 , 同样反映在对中国名著的热捧上 。 无论是在上下班的地铁上 , 还是在为人父母者的朋友圈里 , 总能见到大人、小孩读中国名著的场景 。 我一位在知名互联网大厂的程序员亲戚 , 在给孩子列出的书单里 , 四大古典名著排在前列 。
- 中国佛教#中国汉传佛教八大派之一三论宗祖庭,曾列入关中八景,西安草堂寺
- 中国美术馆@李平凡创作及捐赠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开幕,展现“平凡中见不凡”
- 资治通鉴|宋代笔记之冠,补资治通鉴之不足,40年时间磨炼成一代经典
- 中国文化|盘点冬奥中国文化元素!张家口蔚县剪纸、打树花火出圈
- 权轩|『艺术中国』——重点推荐艺术家●权轩
- 梁犇&探访中国最早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遗址确定
- 琴声|青年钢琴家田佳鑫:用“西方乐器之王”讲述中国故事
- 中国|泰戈尔:人生的亲证 | 每日一书
- 中国文化#王家训︱冰雪之约 ——庆祝北京冬奥会中国画三十家学术邀请展
- 史春阳!中国美术馆“典藏活化”系列展献上春日文化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