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人接物|“脱口秀”余华( 二 )


甚至《两个人的历史》 , 这篇只有两千来字的小说 , 几乎可以看作一部微型的长篇 , 它居然处理了将近七十年的历史 , 让人读之有万千感慨 。
更不要说《死亡叙述》《难逃劫数》《鲜血梅花》《此文献给少女杨柳》……那些作品 , 每一次在课堂上讲到 , 我也都会暗自惊讶 , 余华真的不是一般人儿 , 人家在二十多岁的时候 , 就已经站到了一个作家创造力与思考力的巅峰 。
但所谓的“先锋” , 并不总是在一个方向 , 后来的余华在35岁以前 , 又写出了《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 。
从一个极繁难的作家 , 摇身变成了一个极平易的作家 , 创造了两个奇迹 。 如果没有早年的写实作为互文参照 , 谁也不会承认他的纯粹色块的意义与合法性 。
他还是一个大孝子
余华还是个孝子 。 最近的两三年 , 在疫情开始之前 , 他年迈的父亲一度病重 , 他很悲观地告诉我 , 他要回杭州待一段时间 , 陪一陪老父亲 。 后来 , 他从上海打电话来 , 说老父亲已经到了上海的瑞金医院 , 而且幸运的是 , 医护人员把他的父亲从死亡的边缘上救了回来 。 巧的是 , 他们是他的读者 。
这个过程非常漫长 , 余华的情绪也从低谷里又爬了上来 , 他兴奋地讲起他父亲起死回生的过程 , 我听出来一个真孝子的那种兴奋 , 他是在为自己感到幸运和自豪 , 幸运的是通过写作 , 他获得了那么多忠实的读者 , 这也反过来惠及了他的父亲;自豪的是 , 他因为是一个作家 , 而有了做孝子的不一样的资本 。
我终于知道 , 《文城》这部小说为什么会有“话风大变”的不同了 。 众多的原因中 , 一定有一个在冥冥之中起作用 , 那就是他在将近人生的花甲之年 , 挽留住了几乎不可能再活回来的父亲 , 这是上天给他的一个机会 , 一次恩惠 , 他的写作没法不多了一份温暖 , 一份令人感动的温情 。
而且余华常常与我强调他一半的山东血统 , 他父系一方的血缘 , 是来自山东高唐 。 “我的身上一半流着山东的血 , 一半流着浙江的血” , 他很自豪地说 。
是的 , 他就像毕加索——一半可以画得非常具象 , 一半也可以画得无比抽象一样 , 可以把作品写得无限繁难 , 也可以尝试将之写得无限平易;可以写得无比冷酷 , 也可以无比温情泛滥;他是一个永远的先锋派 , 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人民的作家” 。
记得他在2014年春 , 作为“驻校作家”入驻北师大的时候 , 他的答谢词中的最后一句是 , “说一句可能被认为是矫情的话 , 我永远不会放弃对真理的追求” 。
我想 , 这就是那个喜欢直来直去的 , 那个本色得一塌糊涂的余华 , 内心当中一块铁 , 一个不会因环境与温度而发生变化的灵魂的硬块 。 他因此而有着多面性中不变的东西 , 有着两极之间不断的摆荡 , 有着属于他的那种迷人的张力与魅力 。
他因此而不断地出离 , 也不断地返回 。
【待人接物|“脱口秀”余华】张清华(摘自《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