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草|苏东坡是如何一步一步寻得“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生命归宿的?( 三 )


一觉醒来之后 ,浮上心头的是“老去才都尽 , 归来计未成”——老的意识 , 进退失据、生命落空的悲痛 , 一一涌现 ,他依然困在时空流转的现实感受里 。 所以词的下片 , 字里行间充满了悲愤之情、郁勃之气 。 所谓“求田问舍笑豪英 , 自爱湖边沙路、免泥行” , 都蕴含着孤绝的、与现实不谐和的情绪 , 是强作开脱语 , 并非真正的达观 。 而从这里也看出此时东坡的抉择:我选的就是一条刚正的路 , 不与泥同行 , 不要沾黏尘埃——一种洁身自爱、绝不同流合污的生命意识 。 带着这种与雨冲突的孤绝之姿 , 东坡面对现实的横逆 , 在逐渐酝酿的政治风暴中 , “乌台诗案”的发生 , 又岂是偶然?
元丰五年(1082)是东坡贬居黄州的第三年 。 生活依然贫困 , 但日常起居已渐安顿 , 一家人相互扶持 , 倒也平淡温馨 。 同时东坡在朋友的协助下 , 租得一小块耕地 , 虽然贫瘠 , 经过一番整理后 , 倒也可以耘田播种 , 多少能够改善目前困窘的状况 。 他自号“东坡居士” , 又在耕地附近自建了“雪堂” 。 雪堂只是简单的建筑 , 却让他有一处可以阅读、书写、沉思 , 偶尔招呼朋友的小空间 。 贬官的现实生活条件似乎有了改善 , 饱经挫折、忧惧的心也正逐渐调适 。 没想到老天爷的考验尚未结束 。 这年春天过后 , 雨连绵不绝 , 下了将近两个月 , 新播种的田地泡在水中 , 屋子也进水了 , 到处湿答答 , 而更湿更阴霾的是原本试图振作的心灵……
这一次 , 东坡选择了用诗写出他悲怆、绝望的心情 。 他作《寒食雨》二首:

其一
自我来黄州 , 已过三寒食 。 年年欲惜春 , 春去不容惜 。 今年又苦雨 , 两月秋萧瑟 。 卧闻海棠花 , 泥污燕脂雪 。 暗中偷负去 , 夜半真有力 。 何殊病少年 , 病起头已白 。
其二
春江欲入户 , 雨势来不已 。 小屋如渔舟 , 蒙蒙水云里 。 空庖煮寒菜 , 破灶烧湿苇 。 那知是寒食 , 但见乌衔纸 。 君门深九重 , 坟墓在万里 。 也拟哭涂穷 , 死灰吹不起 。
四十七岁的东坡 , 心境复杂多变 。 走过单纯的畏罪心理 , 超越个人的得失祸福 , 他在自我默省之中 , 体悟过往之非 , 却也重新肯定“尊主泽民”的儒家理想 。 理想的肯定更显现了他依然强烈的用世之心 , 于是 , 生命徒然落空的悲哀席卷而来 。
这两首寒食诗 , 悲怆沉痛 , 是生命在时间的无情压迫下最无助的呐喊、呻吟:青春的梦想凋零如春花 , 青春的岁月也在不知不觉中一去不回 , 而贬谪闲置的生涯 , 求进不得 , 思归难成 , 更将有限的年华抛向一片空白 。 东坡最后说:“也拟哭涂穷 , 死灰吹不起”——我也想效仿当年阮籍 , 在穷途之时痛哭流涕、尽情发泄 , 可是我的心已如死灰 , 冰冰冷冷 , 再也吹不起希望的火花了!东坡的作品结语从未悲痛若此 , 东坡的心境也极少掉入这样的深渊 。
仿佛把最底层、最晦暗的气息吐尽 , 《寒食雨》二首之后 , 东坡的心境渐趋平和 。 面对生命无常、人生如梦的永恒课题 , 他就像个不愿放弃、努力寻求答案的学生 , 一步一步走在现实的生命旅途上 , 在前进中思索 , 在古往今来的悲欢人事、自然山水与亲身感受的人情温暖中体悟 。 他因此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篇章 , 有诗词 , 有文赋 , 呈现了他的多样才性、多种情绪:对时间的敏感、生命的无奈 , 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 伴随着洒落悲哀的旷达 。 直到今日 , 许多人面对人生的风雨困顿 , 总会不期然地想起东坡在黄州时期的作品 , 尤其是《寒食雨》之后出现的 , 如《定风波》《念奴娇》《临江仙》以及前后《赤壁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