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余秋雨:靠发妻寄打工费生活,成名后却弃糟糠,闪婚小16岁女演员( 四 )


抛开无法评说的品性不谈,不可否认的是,余秋雨曾经是文学界现象级的人物,他的《文化苦旅》也确实成为了一时的文坛奇迹。
二人@余秋雨:靠发妻寄打工费生活,成名后却弃糟糠,闪婚小16岁女演员
文章插图

余秋雨
但是,随着时代的推移,逐渐开始有人质疑,《文化苦旅》和余秋雨是否有被过度神话的嫌疑。
【 二人@余秋雨:靠发妻寄打工费生活,成名后却弃糟糠,闪婚小16岁女演员】曾任《汉语大词典》编委的金文明编审曾经指出,余秋雨的作品中,经常会犯一些常识性的错误,并且会肆意篡改、杜撰史实,用词也并不规范。
无独有偶,文学界的其他人,也提出过类似观点,并有罗列举证。
当然,文学创作本就无法做到所有人都欣赏,有些质疑也属平常。
二人@余秋雨:靠发妻寄打工费生活,成名后却弃糟糠,闪婚小16岁女演员
文章插图

余秋雨
面对他人指出的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是大家风范,而余秋雨在这一点上,显然缺少了一些“雅量”。
余秋雨对质疑之声进行了猛烈的反击,并且反指对方,对自己作品的“吹毛求疵”,是出于对自己作品太过于畅销的嫉妒之心。
他认为,自己的作品是完美的、该被追捧的,容不得他人置喙。
也就是这样的态度,才让余秋雨的处境更为艰难。
二人@余秋雨:靠发妻寄打工费生活,成名后却弃糟糠,闪婚小16岁女演员
文章插图

余秋雨
要知道,之所以讨论,是因为还有讨论的价值,没人会有空理会一件彻头彻尾的垃圾。
有人说,谁都不是圣人,听不进他人的声音也是正常,那么,在余秋雨充当“清醒的神”去劝说那些村民的时候,他又是站在何种立场?
也有人说,不过就是人红是非多,若真是一无是处,又怎么可能,在九十年代的文学界中,独占鳌头?
诚然,余秋雨的作品,必然是具备一定的阅读价值和文学价值的。
余秋雨作品
只是,文化是一直在不断演变发展的,一千个人的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为有不同的声音,所以文化才会不断推陈出新。
所以,称得上文学作品的,其实并没有好坏之分,只是受众群体的不同罢了。
有人喜欢余秋雨的散文作品,有人爱看鲁迅的言辞犀利、针砭时弊,也有人喜欢看网络上那博人一笑的段子。
文化作品终究还是服务于人的,不听人的声音,难道真的要凭空想象、闭门造车吗?
二人@余秋雨:靠发妻寄打工费生活,成名后却弃糟糠,闪婚小16岁女演员
文章插图

余秋雨和马兰
而余秋雨之所以会跌下神坛,被陈丹青称“基本不会对体制提出很尖锐的问题”,被梁宏达评价“虚伪至极”,被王朔直言“真得骂他”,并不单单只是文学作品上的争议。
路是自己走的,生活是自己过的,曾经的辉煌也都不是假的。
他的文笔还是优美的,他的人也是狂傲的,即便在余秋雨最尴尬的时光里,也依然有人狂热的爱着他的作品。
好与坏、是与非,最后都是他人评说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