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中庸的本质是什么?—孔子教你行中庸!( 二 )


所以思和行之间,冲动是魔鬼,优柔寡断也是大忌,最关键的是把握好这个度。
其三:忠信之道:
《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
《论语卫灵公》: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 子曰&中庸的本质是什么?—孔子教你行中庸!】上述两段话,孔子说人要是失去了信用,不知道他还可以做什么。有忠信,行天下,没忠信,家乡都呆不下去。
而在《史记.孔子世家》记载: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乘从孔子。其为人长,贤,有勇力,谓曰:“吾昔从夫子遇难于匡,今又遇难于此,命也已。吾与夫子再罹难,宁斗而死。”斗甚疾。蒲人惧,谓孔子曰:“苟毋适卫,吾出子。”与之盟,出孔子东门。孔子遂适卫。子贡曰:“盟可负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听。”
孔子途经蒲邑,遇到卫国大夫公孙氏占据蒲邑反叛,蒲邑人扣留孔子。一番打斗后,蒲邑人也害怕,就对孔子说:“如果你不去卫都,我们放了你,”孔子和他们立了盟誓,蒲邑人将孔子放出东门。孔子接着前往卫都。子贡说:“盟誓难道可以背弃吗?”孔子说:“这是要挟订立的盟誓,神是不会理睬的。”
和今天不一样,古人特别相信盟誓,孔子在论语中一再宣扬忠信,但这里孔子却背盟了。后世读死书的儒生,容易走向一个极端,而无信之人,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而孔子自身说话行事则是处两者之间。
综上,只要把握好度,找到事物两个极端在中间某个位置的平衡点,就能正确运用中庯之道。一些人误认为中庯是不讲原则,是懦弱保守,非是。中庯是教我们如何更好的坚持原则,如何更好的取得成功,也可以说是方法论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