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中庸的本质是什么?—孔子教你行中庸!
中庸的本质是平衡和度。其思想源于易经阴阳平衡。
孔子评价舜: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这是孔子的中庯。而子思对中庸的认识: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阴阳平衡,抽象描述不易于理解,借用物理学知识,其实就很简单了。阳就像汽车的动力,阴就像刹车。中就是这辆汽车在马路上匀速平稳的行驶,总是烘油门,则过快,一直踩刹车,就静止不动。这是两个极端,匀速行驶才是“中”,而这个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汽车在平路,15度坡,30度坡平稳行驶所需要的力是不一样的。庯者用也,怎么用力,才能保持匀速,这就是“如何用”的问题。
文章插图
易经有“中孚”卦,“小过”卦 ,“大过卦”。过者,度也,超过了度,不中即为过。
《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师指颛孙师(即子张),商指卜商(即子夏)。朱熹注解说,子张才高意广,而好为苛难,故常过于中。子夏笃信谨守而规模狭隘,故常不及。
所以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其实就是要把握好这个度。而这个度呢是随时变化的,就是所谓动态的平衡。
文章插图
我再列举《孔子家语》和《论语》中的三件事,来看孔子对度的把握:
其一:进退之道:
《论语·先进》: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同样的问题,子路问,孔子对子路(由)和冉有(求)的回答完全相反,对退缩的人,鼓励他。冲动的人,叫他克制。最后两人都能居于“中”。
其二:三思之道
《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季文子做事都是再三思考而后行动,孔子听说:思考两次就可以了。孔子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季文子这人一生行事谨慎,瞻顾周详,凡事都要做足准备。
《左传·文公六年》:秋,季文子将聘于晋,使求遭丧之礼以行。其人曰:“将焉用之?”文子曰:“备豫不虞,古之善教也。求而无之,实难。过求何害。”
季文子去晋国办喜事,要求将丧事礼预备好,认为过多的准备有什么危害呢?这就有点过了。所以孔子说,你思考两次就可以了,你把喜事的各方面考虑周全就是了。
冲动的人,不仅要三思,可能要四思五思,而过于谨慎的人,则要敢于决断,不能总是优柔寡断,担心总有准备不充分的地方。
文章插图
《旧唐书·房玄龄杜如晦传论》:“世传太宗尝与文昭(房玄龄死后谥号“文昭”)图事,则曰:‘非如晦莫能筹之。’及如晦至焉,竟从龄之策也。盖房知杜之能断大事,杜知房之善建嘉谋。” (房谋杜断典故)。
图事就是图大事,委婉说法,其实就是商议玄武门兵变之事,唐太宗时和房玄龄商量了很久,最后房玄龄说,除了老杜没人能筹划这件事,杜如晦来了,按这个方案执行就是了嘛,老房已经想的够周全了,兵变这种事,哪有万全的准备,一个字,干就对了。
- 壶子&有个常用成语叫“虚与委蛇”,为什么“蛇”不读she而读yi呢?
- 初评&武汉48人入围!这项工艺美术活动初评名单公示
- 二虎&「青未了」赵金厚专栏 | 尿罐二哥
- 张崟&探索写实画风,周镐山水画欣赏
- 华国锋&华国锋主席的书法,厚重雄宏,意度堂堂,这幅作品有谁见过
- 西厢&七言排律丨西厢应免妖妆艳,巧手磨成豆腐花
- 人类&近代哲学之父,深悟笛卡尔十句至理格言,一针见血,读懂深受启发
- 二月&二月春生,有诗有韵
- 爹爹&斗破苍穹:萧炎与美杜莎的婚礼办不成,萧潇的来历捋清楚
- 纸箱&铁罐、陶罐、木箱、纸箱,哪种包装最适合存白茶?分享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