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斯|对不起,你可能没法儿跟她共情( 三 )


文章图片

《奥斯陆 , 8月31日》
影片尝试构建一种反向的因果关系 , 他并非因吸毒而堕落 , 吸毒只是他堕落的面向之一 。 其实比毒品更可怕的是毫无价值的徒劳感 , 毒品、朋友、爱情、奥斯陆……这些都是衣柜里的穿搭选择 , 他努力把自己塞进世界 , 却找不到立足点 。
不过在形式上 , 借魂的可能是《猛于炮火》 , 约阿希姆·提尔和埃斯基尔·沃格特尽可能吸收小说笔法 , 尝试从多角色视角讲述故事 , 还为此整合了数条时间线 , 对画外音的使用更是一绝 , 电影最后的这几分钟 , 个人认为 , 哪怕是「奥斯陆三部曲」也不能超越 。
安德斯|对不起,你可能没法儿跟她共情
文章图片

《猛于炮火》
很明显 ,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换汤不换药 , 是通过“划分章节”来呈现复杂的多重视角 , 提炼出的小标题像是形态丰富的网兜类物品 , 无论是展示形式还是中心思想 , 各个模块之间都没有太高的粘合性 , 段落之间的平衡也是难题 。
不过观众若尝试以“统一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从头至尾理解这部影片 , 大概率会感受到强烈的“背叛感” , 朱莉这个人物非常不连贯 , 她有优越感但不甘于被生活驯服 , 那种“螺旋上升式”的乐观主义在她身上是无法寻到的 。
安德斯|对不起,你可能没法儿跟她共情
文章图片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有一种说法认为 , 朱莉是被骄纵的、不吸取教训的女性角色 , 她的确是典型的伍迪·艾伦电影中的人物 ,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一开篇就与《安妮·霍尔》遥相呼应 , 精英式自恋呼之欲出 , 毫不避讳展演风格 。
朱莉在镜头前侃侃而谈 , 以大量画外音轻浮地叙述着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 , 引人诞生某种“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感慨 , 而后思索 , 这个世界有“一手好牌”的女性并不多见 , 所谓“北欧easy模式”大抵如此 ,
朱莉好像不太值得我们共情对吧?
但朱莉这样的角色其实是提尔片中一贯的标配 , 他们是被馈赠的 , 比如才华、优渥的家境、容易获取的社会地位、一个又一个试错的机会……但诡异的是 , 这些角色的确没有被“成功”满足过 , 因为被赠予的自由总会与诅咒牵绊在一起 , 而那些未被铲除的顽疾也在继续中伤朱莉这样的女性 。
不过 , 当导演向观众展示他们“一无所有”的样子 , 总归是一种挑战 , 因为在观众看来 , 他们明明拥有那么多啊 。
安德斯在《奥斯陆 , 8月31日》里浪费了自己 , 也践踏了周围人的关怀 , 朱莉也是一样 , 普通人尚且难以获得亦真亦假的人生意义 , 又该怎样共情这样的“一无所有”呢?
安德斯|对不起,你可能没法儿跟她共情
文章图片

《奥斯陆 , 8月31日》
有一种解释是导演把影片导向了存在主义式的思考 ,
其实关于“存在主义”的思考不止属于某些舒适的社会阶层 , 任何一个没有饿到无法思考的人都会被这只手抓住衣襟 。
“我对自己没有价值”“我对其他人没有价值”“我对这个世界没有价值”
这三个问题往往是一体的 , 所以这些“天之骄子”的痛苦不是不可理解的 , 赤诚的人越靠近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 越会被虚无吞噬 。
安德斯|对不起,你可能没法儿跟她共情
文章图片

《奥斯陆 , 8月31日》
在《世界上最糟糕的人》中 , 朱莉和阿克塞尔的关系是恋人也是朋友 , 正如安德斯在《奥斯陆 , 8月31日》羡慕好友托马斯的成功和稳定生活 , 埃里克在《重奏》里羡慕好友菲利普的成功 , 朱莉同样羡慕阿克塞尔在他职业生涯中获得的成就 , 非常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