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慈禧留在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墨迹( 四 )


李鸿章觉得“大王庙”之名不够雅观 , 所以奏请光绪皇帝赐名 。 随即光绪皇帝取河堤如金城汤池般永远坚固之意 , 赐名“金堤永固庙” , 并御题了“金堤永固”四个大字 。 次日他到西苑(今中南海)仪銮殿向慈禧请安时 , 请皇太后给“金堤永固庙”赐额 。 三日后慈禧太后题写了“永佑安澜”之额 , 即永远保佑永定河水流平静、没有水患 , 寓意天下太平、国泰民安 。
两个月后 , 光绪御题的“金堤永固”和慈禧太后所赐“永佑安澜”之额被高悬于“大王庙” , 由此“大王庙”也被称为“金堤永固庙” 。
书法的真实水平究竟如何?
慈禧太后书法的真实水平究竟如何?各家另有评说 , 观点不一 , 或褒或贬 。
有研究者认为 , 慈禧的书法基础并不太好 , 但她天资聪颖 , 勤奋好学 ,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摸索 , 掌握了书法的基本功 , 具有驾驭笔法、墨法、章法技巧的综合能力 , 虽然与历史上的那些书法大家相比差距甚远 , 但也达到一定水准 。 尤其是在书法名家入宫指导后 , 其书法水平大有长进 , 字的间架结构合理 , 笔墨饱满 。
清末民初徐珂所编《清稗类钞》称:“孝钦(慈禧)喜作大字 , 用丈余库腊笺 , 书龙虎松鹤等字 , 岁多至数百幅 。 宫中及西苑颐和园 , 均喜以大圆宝镜四字为匾额 。 ”
曾在慈禧太后身边当差的太监信修明(又名信连甲)回忆说:“老佛爷写起字来很投入 , 特别喜欢写六尺甚至是八尺的大字 , 每年都要写上很多 , 并赏赐给大臣们 。 皇太后寝宫里最多的书卷是历代法帖 , 除了唐宋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黄庭坚、苏轼的外 , 还有当朝名家保铁、刘墉、翁方纲的帖子 , 皇太后时常临摹 , 很是下了些功夫 , 所以字写得漂亮 。 有时高兴了 , 还把刚刚写好的大字赐给奴才们 。 ”
另有学者认为 , 仔细观赏慈禧所题匾额 , 从字的风格看 , 虽然工整却有些呆板 , 笔力也显纤弱 , 缺少变化 , 可能是用笔畏缩迟疑 , 功力还不够 。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慈禧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用朱砂墨书写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 由此可窥慈禧亲书的真实面目 。 此经文字结构呆滞松散 , 笔力孱弱稚嫩 , 毫无生气 , 属于初学墨书的水平 。
还有研究者认为 , 慈禧实际上本无艺术才华 , 其书画多由人代笔 , 钤上慈禧专用的印章即成了慈禧本人的作品 。 严格地说 , 将慈禧的书画称为慈禧款的书画更准确 。 如颐和园玉澜堂内所悬“复殿留景”之匾 , 据传为慈禧所题 , 但从书法上看 , 这四字写得沉实端方 , 却又笔势飞动 , 筋骨内藏 , 绝非为慈禧亲笔 , 实为他人代笔 。 其代笔者疑为清末女书画家缪嘉蕙或阮玉芬 。
此说得到一些学者的反驳 , 认为缪嘉蕙、阮玉芬以花鸟工笔画为佳 , 以小楷见长 , 其运笔圆润、娟秀、纤细、挺拔 , 未见其厚重、苍劲、庞然、大气之作 , 而“复殿留景”四个字遒劲、浑厚 , 与缪氏、阮氏的书法艺术迥然不同 , 由此推断“复殿留景”之匾额非代笔者所题 。
从慈禧匾额所盖印章来看 , 也可以证明这些匾额为慈禧所书 。 清代帝后用印有一套严格的规制 , 如果是御题匾额 , 御玺要盖在匾的上方中间 , 即额头位置 , 称做“额章” 。 也只有皇帝、皇后亲笔题写的匾额 , 才能盖上“御笔之宝”之玉玺 。 “御笔之宝”是御书钤用诸玺之一 , 此玺主要钤盖在御笔书法上 , 也就是说只有慈禧亲笔御题的匾额 , 才能盖有“慈禧太后御笔之宝” 。
慈禧御笔匾额上除了“慈禧太后御笔之宝”额章外 , 一般还盖有“数点梅花天地心”和“和平仁厚与天地同意” , 即两玺相配 , 三方一组 , 并排而用 。 如果不是慈禧所题 , 谁敢擅自盖上这三方御用额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