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景凯旋:现在我可以枯萎而进入真理( 二 )


中国新闻周刊:在和一些当代诗人的交流中 , 他们表达过这样一种观点:中国古典诗歌固然成就很高 , 但经过古人的充分发展已成为一种类型化写作 , 其用词、意象、典故等都是有限和固定的 , 今天的人很难再用这样的文学形式书写和表达当代生活、情感和思想 。 你对此有何看法?比如在杜甫的篇目中 , 你写到同样是写月、写平野大江 , 杜甫就创造出了前人未有过的表达 。 那么我们今天还有可能在古典诗歌的形式上创造出新的东西来吗?还是说 , 古典诗歌只能以一种既有的、完结的形态 , 仅供我们欣赏和回味?
景凯旋:我基本上赞同这个看法 , 古典诗歌的形式已经过时 , 即使在古代 , 除了宋诗还能与唐诗相媲美 , 明清诗写得再好也只是抒发个人即时的情感 , 缺乏心灵的普遍性和感受的创新性 。 现代人写旧体诗 , 也只是作为个人的情感记录 , 像鲁迅、郁达夫等作家 , 王国维、陈寅恪、钱锺书等学人 , 都能写出很好的旧体诗 , 有不同于古人的时代新意 , 但他们并不将写旧体诗视作自己的主业 , 就是说 , 不把写旧体诗看作是一种面向大众的创作 。
我并不是说现代旧体诗就没有价值了 , 夏中义教授多年来致力于研究现代旧体诗 , 从中掘发现代知识人的精神世界 , 相较同时期的新诗 , 这些旧诗少了现代新文学的社会性 , 但却有更多的个人性 , 只不过到了现代 , 对于诗歌的评价体系改变了 , 新诗在传播上更有合法性和受众 , 更被视作是一种创造 。 但今天看来 , 很难说鲁迅、陈寅恪、钱锺书的旧体诗就比李金发、徐志摩、戴望舒的新诗更缺少情感的力量 。 不像古典诗词 , 现代汉语只有一百年的历史 , 新诗是建立在现代汉语的基础上 , 可以说 , 新诗的路刚刚开始 , 我觉得近几十年的许多新诗是有成就的 , 尤其是新诗的想象力是旧体诗无法相比的 , 其思维和语言常有令人惊奇之处 。 我读的新诗不多 , 像余秀华的诗我就喜欢 , 她的诗真实 , 有痛感 , 我喜欢真实的作品 。
也就是说 , 古典诗歌虽然不再是一种面向大众的创作 , 但也不是只能供我们欣赏和回味 , 而是可以让我们懂得什么是诗歌的真精神 。 诗人的感受力是最重要的 , 决定诗歌高低序位的是价值观 , 不是技巧 。 在多元化的时代 , 一个人喜欢新诗或旧诗 , 都是可以理解的 , 对我个人的诗歌欣赏来说 , 我赞同杜甫的观点:“不薄今人爱古人 。 ”
“中国文化缺少超越性和反思性 , 但具有人类性”
中国新闻周刊:在序言中 , 你指出“士人出入魏阙与江湖之间 , 用儒家的‘兼济’追求人生的成功 , 用佛教的‘无执’获得失意的解脱” 。 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士人这种“进退自洽”的处世哲学和“自我释怀”的价值追求?它对于后世乃至今天的知识分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景凯旋:中国古代士人用儒道互补解决了仕途穷达的矛盾 。 我们必须记住一点 , 古代士人的前途就是仕途 , 一个人只有进入仕途才能对社会有所贡献;但在皇权制度下 , 凡是正直的官员往往又会遇到政治上的挫折 , 他不能对抗 , 只能从佛道思想中寻求慰藉 。 这种“自我释怀”其实是做到了中国古人仕途伦理的最大化 。
现代知识人自然与古代士人有所不同 , 不需要进入仕途也能为社会作贡献 , 因此不再存在儒道互补的诉求 。 但知识人为社会发声依然是一种责任担当 , 同时也会承担个人风险 。 西方知识人的道德勇气往往来自于宗教情怀 ,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没有的 。 今天 , 一些知识人在关心社会时 , 提出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 , 但其内涵已不再是寻求精神慰藉 , 而是为了不计较个人得失 , 这是一种继承了传统而又经过重新阐释的现代精神 , 给世俗的中国知识人赋予了某种超越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