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感&散文‖看夜

天边最后一点泥金的回光被墨笔收敛遮盖完了,只留下几缕淡淡的烟火气。这时整片的土地被某种奇异的安宁感簇拥包围,变得如襁褓一般恬静鲜活——夜晚正悄悄地来临。关于颜色,夜晚给我们眼睛的反馈总是有限的,于是便有了某种大胆的幻想——去找辗转反侧在梦里的诗人,借他独具的一双慧眼来看。
安宁感&散文‖看夜
文章插图
唐诗宋词里的夜,大抵是无数鲜活的笔触交叠而生成的黑,总是带着故乡绵愁雨的味道,或是幽人独醒时分的冷冷。里头应有烂漫花间对影举一壶酒独酌时的呢喃;或是缺了一角的月亮泻下的银光和着漏壶里滴下的水色,如雪白发亮的刀锋令人胆寒;又或者是记忆中融进空气里的哪一阵风,凋了碧树,吹开梨花,又绿江南。
那是古时候的夜色,应当与现在的大不相同。否则为何古人的文章里都有天地,而你我只能徘徊在前人的文字里怆然。平日里看夜色,唯见无限生长的高楼林立如海,霓虹灯光交错成一片幻彩的迷梦如水,泼透了满天。举目四望明亮如白昼之际,便有人不禁提出疑问:我们是否还需要夜晚?
安宁感&散文‖看夜
文章插图
答案自然是需要。因为夜晚来自人类最最原始的记忆的彼端,中国汉字里的一笔一画,横竖撇点折里,正恰好造了一只眼——一只带着诗意和国人秉性的眼,来把那无限古老的夜色去看:
去一趟夜色里的山间,站在洒满星辰的夜空举头去看,但见“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方才察觉古人“天圆地方”的猜想竟是身陷囹圄的浪漫;去一趟深刻在记忆中的梦里,睁一双疲乏的睡眼偷偷去看,母亲手中摇曳着七彩的团扇不绝,吟哦的安眠曲调似幻似真,柔婉又亲切。刻在国人灵魂里的情真意切,大抵来自于夜晚的不眠。“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单单是“晚来”两个字,便是最好的理由留下朋友在家吃饭住下,火炉里头暖暖的红光,在浓郁的时光里永不消褪,永远热烈;远方的游子急急地赶了当日最末的飞机回家,飞机飞临他心中魂牵梦萦的那一方热土,他不能不忍不住透过窗子往下看:那是家乡上空千余米的夜色,有万千颜色交叠入眼,误疑天半落银河——是万家灯火,是世俗人间。
无论科技发达到了何等地步,人类都永远需要夜。夜晚不仅是肉体的安歇,更是精神与灵魂的安眠。只要手机急促的铃声不响,匆忙的脚步放慢,在安静的夜晚,守着属于自己的夜色睁一双眼睛去看,仍然不会失了古典的韵味,仍然能领会到古人的气节。一个人行走在小小的幽径,能看见树上月明,稻花如雪,听取蛙声一片;一个人无意中看见北斗阑干南斗斜,不必去书里寻觅绿窗纱的踪影,索性天明和家人穿了新衣出来,迫不及待地去拥抱温暖的春天。
安宁感&散文‖看夜
文章插图
一个人的一生能看过多少个夜?和朋友一起看,和亲人一起看,自己一个人悄悄地看……
【 安宁感&散文‖看夜】无论身处何时何地,总有属于他的夜晚在等他。像是眼前被蒙上一层诡谲的雾,任何斑斓的五彩都变得发黑、发白、发灰。然而那些生疼的回忆,温暖的微笑,一齐在心头泛起彩色的光来,于深沉的黑夜里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