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赛|“大擂拉戏”之遗憾

【比赛|“大擂拉戏”之遗憾】您知道新中国成立后 , 天津曲坛第一个在全国大赛获得荣誉的是谁吗?
1952年 , 全国要举办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 。 有一位瞽目弦师王殿玉 , 他向天津市曲艺工作团团长常连安提出:“四哥!全国比赛 , 我去比比!”“好!我请示军管会 , 您这曲种怎么报?”天津解放前 , 王殿玉独创的技艺有“巧变丝弦”“丝弦仿拉”“二弦拉戏”“大铮”等多种称谓 。 参加全国比赛 , 曲种要有准确、响亮的名称 , 此时 , 王殿玉为其定名“大擂拉戏” 。 会演中 , 他用擂琴模仿戏曲名人唱段、人言、中西乐器、鸡鸣狗吠……一下子轰动啦!全国音乐界和曲坛都对他刮目相看 , 在高手如云的音乐、舞蹈比赛中 , 他获得了优秀奖 。 这是全国鼓曲弦师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获全国大奖 。 其后 , 这个曲种在全国曲艺界和部队文工团得到普及 。 这个曲种在津门发祥 , 颇受天津老百姓的欢迎 。 但有一事 , 我至今都难以释怀 。
上世纪80年代初 , 我在天津市曲艺团任副团长 。 一天 , 我敬重的团长、学者王济 , 开会回来很是气愤 , 说:“《中国曲艺志》(天津卷)编纂会议 , 有些高层编审不同意载入‘大擂拉戏’ , 认定它应属音乐门类 , 不能列入曲艺志的条目 。 但在早已编纂出版的《天津音乐志》中 , 也因其从未在天津的歌舞乐坛上演出过 , 而把它排除在外 。 这样一来 , 如此一个曲坛明珠 , 竟然要在天津的各艺术志书中没有记载 , 成为历史空白 , 这岂不是天大的荒谬……”那时 , 他刚被“落实政策”恢复职务 , 不久又被调去筹备成立中国北方曲艺学校任校长 , 主持天津市曲艺团工作的我 , 也人微言轻 。 经过力争 , 王殿玉虽在《曲艺志》中有了若干介绍 , 但在曲种条目上 , 仍未有“大擂拉戏” 。
生于1899年的王殿玉 , 山东人 。 四岁时患天花症失明 , 十三岁师从马怀玉学三弦及坠琴技艺 。 1922年初次来天津 , 以坠琴拉戏 , 未受到广泛注意 。 1928年再次来津 , 即在坠琴基础上改竹筒为铜筒 , 加长琴担并换用紫檀木制成 , 使用粗老、粗二两弦 , 用琴弓演奏 。 自称为“特别音乐、大铮独奏” , 轰动津门 。 王殿玉也由此被誉为“丝弦圣手” 。 让人遗憾的是 , 他后来在津门创演的“二胡拧戏” , 今已失传 , 他将二胡的竹筒改为铜筒 , 右手持琴弓拉弦 , 左手不触琴弦 , 而以拧动琴轴改变琴弦的张弛来变换音高和音色 。 表演方法独特 , 观众大为赞赏 。 天津解放后 , 他的弟子宋东安继承了其“大擂拉戏” , 并在音乐理论和教学上做了大量研究 , 但因已高龄 , 后继乏人 。 今撰此文 , 就是要为此曲种振兴鼓与呼 。
名人都具有修养和远见卓识 , 下篇咱讲两代相声大师的胸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