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惊蛰迎仲春 春色正中分

仲春雷雨振 , 蛰惊草木舒 。 即将迎来的第一声雷鸣 , 似乎在提醒人们仲春已来 。 春雷乍动 , 惊醒了冬眠的动物和蛰伏的昆虫 , 此时万物苏醒过来 , 天地之间暖意渐升 , 春意渐浓 。
进入三月 , 正好也到了“九九”之时 。 根据中国古代民间计算寒天与春暖花开日期的方法“数九” , 冬至后的八十一天为“冬九九” 。 要数完九个九日 , 才是春暖花开之日 。 民谚有云:“九九又一九 , 犁牛遍地走 。 ”可见到了九九之时 , 已经是农耕繁忙的仲春之时 。 三月还有庆祝百花生日的花朝节 。 此时 , 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 , 踏青郊游 , 天地间都是春意盎然的景象 。
二月二日江上行
东风日暖闻吹笙

龙抬头3月4日(农历二月初二)
龙抬头 , 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 , 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 该节日源于自然天象崇拜 , 与上古时代人们对星辰运行的认识以及农耕文化有关 。 自古以来 , 中国民间认为龙是吉祥之物、和风化雨的主宰 , 并将龙抬头日作为祈求风调雨顺、驱邪攘灾、纳祥转运的日子 。 这一天 , 人们敬龙祈雨、理发、吃猪头、吃面条……希望这一年能有个好的开始 。
【节日|惊蛰迎仲春 春色正中分】说到当下人们印象最深的习俗 , 那自然要数“剃龙头”了 。 俗语有“二月二 , 龙抬头”的说法 , 因此很多人都在农历二月二这天剃头 , 有应“剃龙头”的吉意 。 古代民间认为 , 在当天剃头 , 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 。 “昔日成都 , 这日大街小巷的理发店里都排着长队 。 妈妈们也忙着给奶娃剃胎毛 , 赶着这个好日子 , 找个手艺高超的师傅来给娃娃理发 。 ”民俗专家刘孝昌说 。
据刘孝昌回忆 , 农历二月二也称之为“中和节” 。 相传 , “中和节”是唐代设立的节日 , 且当时的日期是在农历二月初一 , 但随着历史的演化 , 改为二月初二 , 民间也常常将“中和节”与“龙抬头”混为一个节日 。 “旧时 , 成都人要在此日吃太阳糕 , 喝中和酒 。 ”他说 。
新春甫惊蛰
草木犹未知
惊蛰3月5日(农历二月初三)
“春雷惊百虫” , 随着惊蛰时节的一声春雷 , 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 , 此时春气萌动 , 大自然又有了新的活力 。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二月节 , 万物出乎震 , 震为雷 , 故曰惊蛰 。 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 ”可见惊蛰节气 , 其标志性特征是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 。
农谚说“到了惊蛰节 , 锄头不停歇” , 可见中国劳动人民自古就很重视惊蛰节气 , 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时节 。 “惊蛰节气对于农业生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 ”刘孝昌说 , “惊蛰到了 , 春耕大忙也开始了 。 ”
惊蛰虽到了“九九”之时 , 但因冷热空气交替 , 所以天气乍暖还寒、忽冷忽热 。 “就像娃娃的脸 , 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的样子 。 ”刘孝昌打趣道 。 所以在这个时节 , 可多食用些润燥的食物 。 因天气变化大 , 气候比较干燥 , 很容易让人感到口干舌燥 , 身体不舒服 。 因此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风俗习惯 。
百花生日是良辰
未到花朝一半春
花朝节3月14日/17日
(农历二月十二/十五)
中国人爱花 , 花朝节更是由来已久 , 最早在春秋的《陶朱公书》中已有记载 , 又称“花神节”“挑菜节” , 是为纪念百花生日所形成 。 因中国国土辽阔 , 南北气候差异大 , 所以花朝节举行的日期是因地制宜 , 与各地花信的早迟有关 。 有农历二月初二举行花朝节的 , 也有在二月十二、二月十五、二月二十五举行的 。 按照公历 , 花朝节对应的日期一般在3月份左右 。 从二十四节气来讲 , 大致是在惊蛰到春分之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