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女性赛道而言 , Coven证明了除了走女权主义强意识形态的道路之外 , 女性NFT还可以走审美和消费品路线 。 Coven社区的女性持有者甚至会说:“自从购买了Coven后 , 连包都不想买了 。 ”某种程度上 , 这体现出了她们购买Coven的一种动机——作为对奢侈品的一种替代 。
尽管目前的NFT市场仍然是高度投机的 , 但我们仍然可以想象 , 随着未来NFT越来越大众化且普及化 , 其商品的特性会逐步显现 。
例如:体育迷去购买体育类NFT , 二次元爱好者去购买二次元NFT , 女性主义者去购买女性向NFT……实际上 , 已经出现了这样的藏家 , 他们只收藏自己喜爱的特定种类的NFT , 就像在购买自己喜欢的商品 。
通常来说 , 物品本身被人消费进而占有 , 这其中的动力是自我的映射 , 人通过物品符号化地表达着自己的价值观 。 与此同时 , 在一套NFT中 , 每个图片又基于算法生成而互不相同 , 产生了随机而微妙的个性化 。 这样的差异性更加激发人们在图片上进行自我的投射 , 越看某个头像越像自己 , 甚至主动去模仿图片里的虚拟形象 。
如果说线下的消费是以我为主体 , 进行符号化的表达 , 那么网络中的虚拟形象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建构过程 。 消费的物品从符号变成了自我本身 , 符号和它附带的文化逐渐被内化为自我的一部分 。
更进一步地 , 真实与虚拟的界限逐渐模糊 , 消费品从对外表达的符号 , 愈发成为对自我的建构 。 人和数字消费品之间相互模仿和相互塑造 。
这是理解一张jpg的价值会超过名牌包包的重要原因 。 NFT的高估值不仅仅来自金融炒作 , 它有它内在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 以及虚拟世界内在的身份机理 。 ——在构建“我”这件事情上 , 我们永远会花钱 。
因此 , 怎样从视觉上去创造能够调动用户自我认同、在虚拟世界构建身份想象的NFT , 将是接下来所有NFT项目都要去考虑的事情 。 这也是接下来NFT项目方们要去争夺顶级美术资源的重要原因 。
除去美术 , 运营对一个项目的成败也至关重要 。 几乎所有的NFT项目方都渴求让社区成员长期持有自己的NFT 。 要达到这个目的 , 就要去构建一个值得长期停留的社区 , 将自己项目的NFT变成一种有效的身份识别信号、一种图腾、一种文化和声誉资本 。
在区块链去中心化的承诺之下 , 人们对技术信任的想象代替了传统的人际信任 。 全球范围内的陌生人基于同一套NFT的叙事而产生了亲密的共同感 。
如果运营得当 , 项目方就能够通过持续的互动、仪式、交换来建构社区的氛围 , 让精神浓度高的人不断涌向社区 , 并且形成社区内的特定文化 。 当这种文化构建到某种程度 , 该NFT就会成为一个清晰的文化符号 。
NFT让人们的共识和社会地位的差异以公开、货币化的方式表现出来 。 它直观地反映着持有者们地财富量级 , 以及他们各自的品味 。 NFT的社会性与区隔性 , 或许能够解释为什么NFT往往比FT(同质化代币)的炒作周期更短 , 更容易让人FOMO(Fear of missing out) 。 因为不仅是经济资本 , 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也都被具像化地呈现在了去中心化的无限空间之中 。
总而言之 , NFT头像表面上只是一张小图片 , 但它的价值实际上来自社区和文化 。 PFP作品的视觉化形象负责吊起社区成员的自我投射和身份想象 , 项目方的持续运营负责社区的长期构建 。 这是除去炒作外 , NFT价值的真实来源 。
也正因如此 , 项目中投机的人越多 , 共同体的幻想越弱 , 那么在没有想象的社区里 , 小图片就真的只有小图片的价值 。
- 戏剧性|“黄马甲法国”与2022总统大选——《回归故里》启示录
- 心理学|性情投合与婚姻的幸福 | 每日一书
- |职场打拼中,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你会怎么选择?
- 迷人的田野|《迷人的田野》:曼·雷1922年的影集与发现
- 波普|讲座|安迪·沃霍尔与波普艺术:潮流和批判的游戏
- |混迹职场,区分“目标”与“手段”,才能够行稳致远
- 安迪·沃霍尔|讲座|安迪·沃霍尔与波普艺术:潮流和批判的游戏
- 中国|《人世间》热播的背后:一场文学与影视的相互成全
- 讲座|讲座|安迪·沃霍尔与波普艺术:潮流和批判的游戏
- 中国结|又见中国式浪漫!中国结与奥运五环“环环相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