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乔纳丹·加纳利、黄晶|佛教的莱姆“复活机”

忒修斯之船
普鲁塔克的《忒修斯传》中 , 有一个关于“忒修斯之船”的著名哲学谜题:
忒修斯与年轻人安全返航时乘坐的那艘三十桨的帆船 , 被雅典人保存到了法勒鲁姆的德米特里的时代 。 雅典人不断取下旧船板 , 在原位换上又新又好的船板 , 使得这艘船成为一个活生生的例证 , 展示着哲学家争论不决的一个关于生长的问题:有人宣称它还是原来那艘船 , 也有的说它已不是同一艘船了 。 (忒修斯传23.1)
这个谜题是一个两难 。 一方面 , 我们可以合乎直觉地认为 , 物质对象能历经其各个构成部分的逐步替换而存续:我眼前的桌子 , 尽管跟昨天相比 , 表面的原子有轻微的销蚀 , 或许又沾上几滴雨水 , 但它依旧是我昨天紧挨着坐下的同一个桌子 。 然而 , 我们若这么说 , 就是承认桌子的实际物质对它的同一性来说不是本质属性 。 这一点 , 正如霍布斯所指出的 , 含有一个令人担忧的推论:假如我把所有旧船板一块块收集起来 , 用它们重新组装成一艘船 , 那么这艘船虽然物质上由忒修斯原来那艘船的木料构成 , 但它并不就是那艘船 。 另一方面 , 我们也可以坚持认为 , 构成一个对象的物质才是使它成为它所是的那个对象的东西 , 结构上同一于原物的复制品 , 即使与原物完全不可区分 , 也仍是一件复制品 。 可是这样一来 , 我们似乎不得不接受一个难以下咽的结论:赫拉克利特说得对 , 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在它第一次改变的那一刻之后继续存在 。
两千多年以来 , 普鲁塔克记录的谜题对关于同一性的形而上学的哲学反思有巨大的影响 , 考虑到这一点 , 当我们发现有一个相似的谜题曾以故事的形式出现在《大智度论》这部古代佛教哲学论著中 , 我们自然很难否认这对全球哲学史有着重要意义 。 传统上 , 《大智度论》被认为是由在二世纪晚期创立中观派佛教哲学体系的龙树所作 , 但当代研究者普遍认为它更可能成书于四世纪初 。
这个故事讲的是一名旅行者倒霉地遇上两个鬼 , 其中一个扛着一具尸体 。 一个鬼扯下男子的一条胳膊 , 另一个鬼则从尸体上取下一条胳膊移植到他身上 。 这种操作一直进行 , 直到男子的整个身体全部换成了尸体上的相应部件 。 男子自问:“在我身上发生了什么?”这种生存性的恐惧后来为他回家路上遇见的一群僧侣所治愈 。 他们的相遇提供了一个内层叙事框架 。 同时 , 整个叙事又呈现在第二重框架 , 即故事的讲述者与另一人关于自我的哲学论辩当中 。
在《“忒休斯之船”的东方版本:二鬼争尸故事》中 , 我们已经讨论了《大智度论》文本的相关争议以及二鬼争尸故事的演变过程和文学叙事 , 没有涉及其哲学含义 , 将这个更为重要的主题留给本文讨论 。 在本文中 , 我们想要借助莱姆的科幻小说来展示 , 这个公元四世纪的佛教故事如何为当代关于自我和人格同一性的讨论提供启示 , 我们还尝试从中观派自身的传统来理解这个故事所要达成的哲学目标 。
这个故事与忒修斯之船的谜题最突出的相似之处 , 在于把逐步替换这个主题用作一个直觉泵 , 借助我们坚持一个对象损失一部分后仍能存续这一点的意愿 , 把我们驱向一个远不那么合乎直觉的结论 , 即对象可以在全部的物质置换后继续存在 。 故事里不幸的主人公 , 究竟是存续下来 , 并且是与从前相同的那个人 , 还是未能存续且不再是从前那个人 , 这两种可能性在他本人看来都不是压倒性的 。 实际上 , 文本的叙述者认为这个故事主要的哲学教诲正是同一性问题无法有令人满意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