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下考古取得重大突破 , “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启动——
将百年古船“抱”出水
光明日报采访人员颜维琦
沉睡约150年的“长江口二号”古船即将浮出水面 , 掀开神秘面纱—3月2日 , 在停靠于外高桥码头的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威力”轮上 , “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项目正式启动 。
自2015年首次被发现 , 考古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们已围绕“长江口二号”进行了近8年细致的水下考古工作 , 制定了一套科学、安全、高效的整体打捞方案 。 这将是迄今为止全球规模最大的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项目 , 也是世界首个古船考古发掘、整体迁移、文物保护与博物馆建设同步实施的考古和文物保护项目 , 因而备受关注 。
“长江口二号”古船的价值何在?整体打捞、迁移的方案是怎样确定的?其间需要突破哪些技术难点?为何在古船发现后近8年才启动整体打捞?古船出水后 , 后续保护利用如何进行?带着这些问题 , 采访人员在打捞现场进行了采访 。
探寻“水下遗珍”
“长期以来 , 浑水环境是中国水下考古发展的瓶颈 , 上海长江口水域尤其突出 。 ”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翟杨告诉采访人员 。 为此 , 上海市文物局组织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上海大学、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等机构的研究者开展联合攻关 , 自主研发了获得国家专利的“浑水水域水下成像装置” , 开发了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的“机器人水下考古装备关键技术与应用” 。 综合运用无人艇、多波束、侧扫声呐、浅地层剖面仪和磁力仪等海洋物探扫测设备 , 对长江口水域开展水下联合调查 。
本文图片
古船出水文物 。 上海市文物局供图
2015年 , 上海市文物局组织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在长江口崇明横沙水域开展重点水下考古调查时 , 通过声呐扫测等技术发现了一艘保存较为完整的铁质沉船 , 考古编号为“长江口一号” 。 经过潜水探摸 , 确认该沉船为民国时期的铁质军舰 。 随后考古人员扩大扫测和探摸范围 , 又在该沉船北部发现另一艘体量较大、保存完整的木质古沉船 , 考古编号为“长江口二号” 。 从此 , 拉开了解码“长江口二号”古船的序幕 。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表示 ,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条例》即将施行 , “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工作的展开 , 标志着我国水下考古取得重大突破 , 将为世界水下考古贡献中国技术、中国经验、中国方案 。
古船等待人们来解码
“长江口二号”古船 , 是继35年前发现的广东宋代“南海一号”沉船之后 , 中国水下考古又一里程碑式的重大发现——
“南海一号”残长约24米 , 出水文物超过18万件 。 而“长江口二号”古船比“南海一号”规模更大 , 是目前国内乃至世界上发现体量最大、保存最为完整、船载文物数量巨大的古代木质沉船之一 , 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
翟杨至今忘不了 , 最初得知“长江口二号”古船被发现时的雀跃 。 对船体及周围环境的进一步勘测 , 让水下考古工作者们更加期待古船整体出水的那一刻 。
本文图片
3月2日 , “长江口二号”古船打捞启动仪式在上海外高桥码头举行 。 新华社发
“古船是一颗珍贵的‘时间胶囊’ , 包含大量当时的社会、经济、自然、人文等信息 , 对造船史、科技史、海交史、陶瓷史、经济史等学科研究都具有科学价值 。 ”翟杨告诉采访人员 , 从目前的勘测情况看 , 古船船型疑似为明清时期在上海水上运输广为使用的平底沙船 。 古船残长约38.5米、残宽约7.8米 , 已探明有31个舱室 。 沉船上部的尖艏、揽桩、主桅杆、左右舷、上甲板等结构完整 。 通过选取前后其中4个舱室进行小范围清理 , 均发现舱内有码放整齐的景德镇窑瓷器等文物 。
- 越洋|旧改里发现一张单人床,牵出越洋百年情
- 文物|“四个新作为”,助力上海打响全国唯一官方国际性文物艺术品交易品牌
- 文物|老翡翠山石竹林图圆形翎管
- 文物|探寻千年王陵 传承历史文化
- 余小洁|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余小洁:与851岁广济桥“同舟共济”
- 张仲景|电视连续剧《医圣》3月3日将登陆河南卫视黄金时段
- 文物|“四大举措”助力上海为世界级文物艺术品集散地
- |原来,中年过后,将这些话“烂”在心底,那才是精明人
- 蔡国声|蔡国声大骂:你算什么专家?颠倒历史,假的文物被你说成是真的!
- 文化|“苏州丝绸文化技艺展”将亮相云南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