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入围戛纳和IDFA的《第六人民医院》:医患之间,浮世众生

最近 , 入围
戛纳电影节

阿姆斯特丹纪录片电影节(IDFA)
的华语影片
《第六人民医院》(H6)
在法国院线上映 。 这部影片一上映即受到法国当地观众与媒体的很大关注 , 排片时间被延长 。
《H6》是导演
李晔(Yè Yè)
的首部纪录长片作品 , 描绘了在上海第六人民医院里患者、家属与医生的群像 。 其真实、亲切、充满人文关怀的镜头与自然流露出的幽默 , 把生死离别如此沉重的题材拍出了一丝轻盈与豁达感 。
李晔(Yè Yè)是一名艺术家、陶艺家、电影导演、电影特效总监、平面设计师、工业设计师 。 她居住在法国巴黎 。在创作上 , 她更倾向于根据主题选择使用的媒介 , 力求创新与不拘一格的艺术表达 。
因为|入围戛纳和IDFA的《第六人民医院》:医患之间,浮世众生
文章图片

《第六人民医院》H6
导演:李晔 Yè Yè
制片国家:法国
入围电影节:戛纳、IDFA
影片简介:
因为|入围戛纳和IDFA的《第六人民医院》:医患之间,浮世众生
文章图片

《H6》导演Yè Yè
《H6》是你导演的第一部长片作品 , 先入围了戛纳特别展映单元 , 又在IDFA的Best of Fests单元展映 , 感受如何?当初拍这部作品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走那么远?
在项目筹备期间还真有想过 , 但其实
我是一个没有导演梦的人
, 这部作品得以拍摄也是源于一场意外 , 但作为一个艺术家 , 从创作的角度上我更趋向于给每一个题材找到与它最契合的表达方式 , 不一定是一部影片 , 也可能是一个装置、一件事物、一幅画等 , 哪怕我最初对这种形式可能并不是特别了解 , 我也会去从技术从材料等各个方面深入研究以期攻破它 ,
我特别执着且相信于创作的纯粹性
, 这部纪录片也是在这种心态和状态下萌生并实现的 。
我从事电影行业多年 , 电影是我生存的基础 , 我了解行业标准 , 也明了对自己的要求 , 这个项目从最初开始筹备的时候我就是以比较重要的电影节的标准出发 , 以参选比较重要的电影节的结果为目的 。 这并不是说我期待电影节给我个人带来的某种荣誉 , 而是给自己的作品设立的一个标准以及给自己既定的一个目标 。
无论选择了哪一种创作形式 , 我都会尽我最大的努力 , 完善技术上的可能性 , 满足专业性上的要求 , 这是对行业的尊重 。
并且 , 如果作品能做到尽量完整和相对极致的表达 , 便更能获得机会让观众在不受外界因素干扰的情况下直接地感受作品本身的含义 , 表达作品背后的信息 。 怎样实现更有效更广泛的分享 , 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 。
所以这部作品我选择以电影的形式来表达 , 因为电影节能帮我很好的实现这部影片遇见观者的机会 , 因为我一直在法国生活 , 所以创作初期 , 参与戛纳电影节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为我的目标 。 虽然前期对荣誉没有太多期待 , 但还是努力坚持下来了 , 能入围戛纳 , 是在专业性上的被认可 , 也给影片提供了更多的传播渠道 。
是什么契机开始做这部作品?动因是什么?
这源于我的个人经历 。 最初我来法国的目标很明确——
学习艺术
。 因为成为艺术家是从儿时起就扎根于我内心的梦想 , 但是我的父母认为 , 想依靠艺术专业在社会立足存在太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 所以他们坚决不同意我把艺术专业作为职业方向 , 于是最初我选择学习的是理工科 。
经过两年的工作和独立生活后 , 2001年 , 我仍然决定来法国学艺术 , 接下来顺理成章地读预科 , 考美院 , 毕业之后以艺术家的身份留在法国搞创作 。 再然后我翻出了被我扔在角落里父母的忠告 , 默默地给予了认同 。 因为 , 我虽然准备好了以职业艺术家的身份创作 , 但仍没有准备好以职业艺术家的身份生存 , 创作的状态和工作的状态非常不同 , 我很难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 。 2014年 , 我对未来的生活和工作有很多迷茫和困惑 , 生活的压力 , 心理的失衡击垮了我 , 我被紧急送医 。 因为住院时间比较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