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黯|唯有名句永流传

喜读古诗词 , 却不敢妄议 。 颜之推所谓:“观天下书未遍 , 不得妄下雌黄 。 ”自知读书少 , 记性差 , 古体诗词几乎处处是成语典故(用时髦的话说是“梗” , 也可说是“坑”) , 脍炙人口的妙语 , 你认为是戛戛独造 , 其实可能是陈词滥调 。 如《袁克文集》中的《停云集》 , 其小引说:“颜曰‘停云’ , 以示思故人而作也 。 ”停云 , 实际来自陶元亮 。 《陶渊明集》开篇第一首诗就是《停云》 , 其小序:“停云 , 思亲友也 。 ”再如王国维的遗书或绝笔“五十之年 , 只欠一死” , 也有出处 。 不明所以 , 可能会影响深入理解 。
袁克文诗词、书法皆称名家 , 其诗集中我比较喜欢的有几首:《九月十三日书事和闵葆之韵》(己酉 , 1909年):“喧闻野史传贞臣 , 尺蠖虽藏合一伸 。 衮衮群公谁肯死 , 昭昭大义独能陈 。 沧桑只托雍门泣 , 血泪难留绝塞春 。 轲政糜身终饮恨 , 甘心快说费宫人 。 ”《和石安寄怀韵》(庚戌 , 1910年):“优游莫诩山人价 , 啸傲空遭凡目嗤 。 满地哀蛩都解语 , 连天飞鹊岂无枝 。 十年灯火百年事 , 万卷图书一卷诗 。 欲倩西风绾愁住 , 将愁吹上柳丝丝 。 ”《断发》(辛亥 , 1911年):“拔刀断发笑狂奴 , 除尽愁丝怕受污 。 只有危冠冲不起 , 空教壮气满头颅 。 ”
袁克文最有名的那首诗没有收入集中 , 却是被频繁征引的 。 那原是写于乙卯秋(1915年 , 袁世凯称帝之议甚嚣尘上之时)名为《分明》的两首七律 , 分别为:“乍着微绵强自胜 , 古台荒槛一凭陵 。 波飞太液心无往 , 云起魔崖梦欲腾 。 偶向远林闻怨笛 , 独临灵室转明灯 。 绝怜高处多风雨 , 莫到琼楼最上层 。 ”“小院西风送晚晴 , 嚣嚣恩怨未分明 。 南回寒雁掩孤月 , 东去骄风黯九城 。 驹隙去留争一瞬 , 蛩声吹梦欲三更 。 山泉绕屋知清浅 , 微年沧波感不平 。 ”
大名士易顺鼎看后极为欣赏 , 把两诗合二为一 , 并更名为《感遇》:“乍着微绵强自胜 , 阴晴向晚未分明 。 南回寒雁掩孤月 , 西去骄风黯九城 。 驹隙留身争一瞬 , 蛩声催梦欲三更 。 绝怜高处多风雨 , 莫到琼楼最上层 。 ”(王忠和《项城袁氏家传》)
【风黯|唯有名句永流传】与袁克文同年出生的另一位大才子陈寅恪 , 也有一首诗提到了“最高楼” , 只是比寒云的《分明》(《感遇》)晚了二十五年 , 即《庚辰暮春重庆夜宴归作》:“自笑平生畏蜀游 , 无端乘兴到渝州 。 千年故垒英雄尽 , 万里长江日夜流 。 食蛤哪知天下事 , 看花愁近最高楼 。 行都灯火春寒夕 , 一梦迷离更白头 。 ”陈寅恪表达的是对最高统帅的失望;寒云抒发的是对其父称帝的担心和劝阻 。
又想起另一个大才子曹子建 。 就遭受兄长(还有侄子)猜忌排挤而言 , 子建与寒云有得一拼 。 曹植最有名的作品应数《洛神赋》和《七步诗》 , 尤其是后者 , 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 “本是同根生 , 相煎何太急 。 ”平白如话 , 无需用典 , 也能千古流传 。 类似的诗句俯拾皆是 , 举不胜举:“曾经沧海难为水 , 除却巫山不是云 。 取次花丛懒回顾 , 半缘修道半缘君 。 ”(元稹)“不识庐山真面目 , 只缘身在此山中 。 ”(苏轼)“无情未必真豪杰 , 怜子如何不丈夫 。 ”(鲁迅)“曾因酒醉鞭名马 , 常恐(生怕)情多累美人 。 ”(郁达夫)
典故有常见的和生疏的之别 , 后者如鲁殿灵光、月露之形、韩陵片石等;而四海之内皆兄弟、三思而行、草木皆兵等成语我们一看就懂 , 耳熟能详 , 以致忘记了它们也是典故 , 没必要追根溯源 , 一定要给它们加上“八公山上”“季文子”“子夏曰”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除却巫山不是云” , 我们欣赏和理解就行 , 难道非要上追到《孟子》“故观于海者难为水 , 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吗?类似的如“落霞与孤鹜齐飞 , 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 , 也没必要捯到出处——“落花与芝盖同飞 , 杨柳与春旗一色”(庾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