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呼麦

“呼麦” , 又名“浩林·潮尔” , 是蒙古族复音唱法潮尔的高超演唱形式 , 是一种“喉音”艺术 。 运用特殊的声音技巧 , 一人同时唱出两个声部 , 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 。 演唱者运用闭气技巧 , 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 , 发出粗壮的气泡音 , 形成低音声部 。 在此基础上 , 巧妙调节口腔共鸣 , 强化和集中泛音 , 唱出透明清亮、带有金属声的高因声部 , 获得无比美妙的声音效果 。 呼麦作为一种歌咏方法 , 目前主要流传于中国内蒙古 , 南西伯利亚的图瓦、蒙古、阿尔泰和哈卡斯等地区 。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呼麦
本文图片

据说 , 呼麦已经有千年历史 , 在全世界独一无二 。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 2006年5月20日 , 蒙古族呼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09年10月1日 , 中国蒙古族呼麦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呼麦】呼麦的产生历史
有关呼麦的产生 , 蒙古人有一奇特说法:古代先民在深山中活动 , 见河汊分流 , 瀑布飞泻 , 山鸣谷应 , 动人心魄 , 声闻数十里 , 便加以模仿 , 遂产生了呼麦 。 新疆阿尔泰山区的蒙古人中 , 至今尚有呼麦流传 。 呼麦的曲目 , 因受特殊演唱技巧的限制 , 不是特别丰富 。 大体说来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咏唱美丽的自然风光 , 诸如《阿尔泰山颂》、《额布河流水》之类;二是表现和模拟野生动物的可爱形象 , 如《布谷鸟》、《黑走熊》之类 , 保留着山林狩猪文化时期的音乐遗存;三是赞美骏马和草原 , 如《四岁的海骝马》等 。 从其音乐风格来说 , 呼麦以短调音乐为主 。 从呼麦产生的传说 , 以及曲目的题材内容来看 , “喉音”这一演唱形式 , 当是蒙古山林狩猎文化时期的产物 。
古代蒙古人参加战争 , 作战前均须高声歌唱潮尔合唱 , 狩猎成功后也会尽情宣泄 , 狂热歌舞 。 在排山倒海般的潮尔声浪中 , 自然产生出飘渺的泛音效果 。 显然 , 蒙古人试图将潮尔合唱艺术的基本要素 , 巧妙地移植到一人身上 。 经过长期探索 , 终于创造出这一奇特的声乐形式 。 呼麦的产生和发展 , 乃是蒙古音乐发展进步的产物 , 在声学规律的认识和掌握方面出现了质的飞跃 。 探求声音奥秘的道路上 , 蒙古人终于取得了突破性成就 。 相传早在13世纪蒙古草原盛行英雄史诗说唱艺术时就已十分盛行了 , 而据音乐学家们考证 , 我国诸多古籍中(包括《诗经》)记载的北方草原民族的一种歌唱艺术-“啸” , 就是“浩林·潮尔”的原始形态 。 如此 , 其历史至少可追溯到2300年以前 。 此推断如成立 , 将从人类复音音乐文化发源地这一基本部分改写《世界音乐史》 。
“呼麦”艺术 , 目前不仅轰动国际乐坛 , 同时也引起世界各国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文化艺术学等专家学者的极大兴趣和普遍关注 , 更为民族音乐学家、声乐界专家学者高度重视 。 内蒙古音协名誉主席莫尔吉胡最近撰文云:“浩林潮尔音乐是人类最为古老的具有古代文物价值的音乐遗产 , 是活的音乐化石 , 是至今发掘发现的一切人种、民族的音乐遗产中最具有科学探索与认识价值的音乐遗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