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广州·解密|两千年前舶来奇珍风行古广州( 二 )


无惧暴风不怕海盗 , 西汉船队远航斯里兰卡
当然 , 独木舟造得再好 , 在河道上来去还行 , 要想出海 , 则是完全不可能的 。 不过 , 古人既然有“放火造船”(不是烧船哦)的智慧 , 就绝不会满足于只造小船 。 事实上 , 至迟到秦代 , 人们已经能造出宽七八米、长三四十米 , 载重达五六十吨的大船了 。 今中山四路一带发掘出的秦代造船工场遗址 , 是对广州海上丝绸之路极具意义的一个考古大发现 。
■先民两千年前能造楼船
考古学家在这里发掘出了由枕木、滑板与木墩构成的大型造船台 , 其采用的船台与滑道相结合的方法 , 一直沿用到近代 , 都没有特别大的改变 。 这里可以造大型楼船 , 有甲板 , 有船帆 , 有舵 , 有锚 , 既可以组成船队 , 在江河上作战 , 也可以扬帆出海 , 远航贸易 。 正是有了这些威风凛凛的楼船 , 东汉班固老爷子笔下的广州才有了“犀、象牙 , 瑇瑁、珠玑、银、铜、果布之凑”的美誉 , 成为“中原人多往取富焉”的冒险家乐园 。
据史料记载 , 大约在公元前111年~公元前87年期间 , 汉武帝派遣译长 , 招聘船员 , 组成官方船队 , 船队沿着中南半岛 , 经今天的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缅甸等地 , 远航到黄支国(今印度康契普拉姆) , 最后抵达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返航 。 这是史上最早关于海上丝路的官方记载 。
|读懂广州·解密|两千年前舶来奇珍风行古广州
本文图片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馆藏船纹铜提桶 。 提筒是古代越族的盛储器 , 筒身有四组船毋庸讳言 , 四船首尾相连 , 高高翘起 , 船中有弓形大橹 , 显然是能远航的海船 。 图案反映了一支船队凯旋杀俘的场景 。 (广州日报·新花城采访人员:庄小龙 摄)
|读懂广州·解密|两千年前舶来奇珍风行古广州
本文图片

船纹铜提桶的船纹拓片局部图案 。 (广州日报·新花城采访人员:庄小龙 摄)
不过 , 按学界的说法 , 在这一支官方船队远航之前 , 南越国与昔日东南亚诸古国早就互相“拜门子” , 做起了生意 , 南越王墓遗址出土的一件件舶来品就是物证;民间有头脑的生意人也开始驾船出海 , 到“外面的世界”淘金了 。 否则 , 译长绝不可能招聘到有经验的水手 , 一路远航至今天的斯里兰卡和印度呀 。
■汉代水手远航曾遇海盗
不过 , 就算是载重几十吨的大型楼船(在今天看来可一点也不大) , 能装下的淡水与粮食还是很有限的 , 再说那时还没有指南针 , 白天只能看着沿岸的地理标志来定方位 , 到了夜晚 , 就靠天上的星宿来指引航程 , 所以 , 那时的船舶只能贴着海岸线航行 , 而不能真正穿越深海 。 靠近陆地航线 , 船舶补给的问题容易解决了 , 还能时不时上岸做做生意 , 买点奇石异物 , 犀角象牙 , 顺便看看异国风情 。 但是 , 贴地航行 , 一来很容易碰上暗礁 , 二来遭遇海盗的风险很高 。 海盗可是人类最古老的职业之一 , 据《汉书·地理志》的记载 , 水手们正在顺风顺水航行呢 , 突然岸边“嗖”一下蹿出几条小船 , 一群凶狠的“土著”上船大抢一番 , 甚或杀人越货 , 留下一地狼藉 , 呼啸而去 。 所以 , 当时远航的水手 , 有的死于海盗之手 , 有的则死于暴风之中 , 那些幸运地活下来的 , 也大多在海外漂流几年 , 才带着舶来的奇珍异宝 , 回到故乡 。
遗憾的是 , 《汉书》的记载太过简略 , 如果我们真有机会穿越回去 , 听那些扬帆出海的先驱说一说他们的故事 , 没准就能听到一部中国版的《鲁宾逊漂流记》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