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带你感受考古的温度( 二 )


展示灿烂仰韶文化
第二单元“增强了历史信度” , 重点展示夏县师村、临汾桃园、偏关天峰坪、绛县西吴壁、夏县东下冯、闻喜千金耙等地的最新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 , 反映了距今7000-3300年黄河中游地区的璀璨文明 。
放大镜下 , 夏县师村出土的石雕蚕蛹栩栩如生 , 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石雕蚕蛹之一 。 “晋南地区是仰韶文化发源地之一 , 在山西夏县师村和西阴等地发现的石雕蚕蛹和桑蚕茧 , 不仅表明晋南先民很可能在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早期就已掌握养蚕缫丝技术 , 也表明晋南是中国丝绸的发源地之一 。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华夏文明研究所所长张光辉说 。
一个小朋友站在电子屏幕前体验文物修复 , 用手指拖动碎片 , 拼合成一件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瓮 , 再根据个人喜好选择陶瓮的花纹、颜色 。
据介绍 , 这件彩陶瓮的原型出土于临汾桃园遗址 。 这是位于山西南部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 , 以仰韶文化遗存最为丰富和典型 。 仰韶文化彩陶广泛使用连续和对称的图案 , 流行红黑反衬的表现手法 , 题材多样 。 晋陕豫交汇地区盛行的花瓣纹彩陶 , 绘有成组的花、蕾、叶等 , 被称为“华夏之花” 。
生活在黄土高原的先民 , 创造了土构和石构两种建筑形式 。 展厅中展示了临汾桃园发现的大型五边形土构房址模型 , 有专家认为这种房屋可能是公共活动场所 。 “以前推测五边形房屋的大小可能与聚落大小有关 , 但近来发现同一个遗址中存在大小不同的五边形房址 。 这类房址的功能和意义是什么 , 还需要继续探索 。 ”张光辉说 。
考古人员还在临汾桃园、离石德岗发现大量炭化粟、黍种子和石斧、陶刀等农业工具 , 表明距今5500年左右 , 山西已形成以粟作为主的成熟农业形态 。
阐释山西中原化历程
商周秦汉时期是中国早期国家向大一统帝国发展的关键阶段 。 山西经历了晚商方国对峙、晋国称霸春秋 , 再到秦汉的天下一统 。 展览第三单元展出了闻喜酒务头、翼城大河口、襄汾陶寺北墓地等出土的文物 , 这些考古发现 , 阐释了山西地区中原化历程 , 深化了对中国古代国家发展的认知 。
展厅里 , 襄汾陶寺北墓地出土的3组春秋时期青铜器引人注目 。 “铜豆的捉手纹路细密 , 铜壶的花纹繁而不乱 , 铜鉴体积很大器壁却很薄 , 这些都反映出当时工匠的高超技艺 。 ”山西考古研究院晋文化研究所所长武俊华介绍 。
春秋中期 , 晋文公败楚师、盟诸侯 , 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 晋国政治经济实力雄厚 , 青铜铸造业十分发达 。 襄汾陶寺北出土的铜鼓座、镂孔铜豆等 , 代表了当时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最高水平 。
展厅里的触屏互动设备带领观众“亲临”考古现场 , 重温襄汾陶寺北墓地一座贵族墓葬的发掘过程 。 跟随指引深入墓室 , 一件件文物铺陈在眼前 。 “这是春秋时期的铜鼓座 , 点击屏幕放大 , 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蟠龙上的蟠螭纹 。 ”武俊华在互动设备上为采访人员演示 。 通过热点按钮 , 还可以对比观看文物出土时的原始形态和修复后的完整面貌 。
一个展柜的上下两排 , 分别放置着朔州后寨墓地出土的两组器物 。 上排的5件陶罐体积小 , 底部“三足鼎立” , 具有典型的北方游牧文化特征 。 下排的4件陶壶体积较大 , 底部平坦 , 属于中原农耕文化代表性器物 。
“朔州是汉王朝抵御匈奴南下的战略要塞 。 后寨墓地里不同风格的文物并存 , 反映了北方边境地区的文化交融 。 ”武俊华说 。
呈现鲜活地方史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