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铭利|彭铭利:工笔雕琢,致广大而尽精微( 二 )


2020年抗疫期间 , 民进开明画院组织创作 , 作为民进会员的彭铭利参与创作 , 为钟南山、李兰娟等院士分别创作人物绘画《民族之光》《巾帼英雄李兰娟院士》 , 为国士而歌 , 向英雄致敬 , 以鼓励民众团结合作 , 积极抗疫 。 他认为 , 这两位老人已到颐养天年的年纪 , 却在继17年前勇战“非典”后 , 再次为了国人的健康冲锋在抗疫一线 , 他们的大爱之举 , 值得用笔墨丹青倾力歌颂 。
在作品中 , 彭铭利不断倾注对生命的热爱 , 在生活中 , 则不断采撷生命的灵动 。 采访时 , 他讲起自己有次在西部采风时的遭遇:一天晚上 , 他的住处外面来了一群狼 , 管理人员叮嘱他不要出门 , 于是他趴在窗边 , 津津有味地欣赏起每只狼的神情、动作 , 揣摩它们的心理 , “完全不用害怕 , 看它们多可爱 , 没准是闻着我这个外乡人的独特味道来看我的” 。
彭铭利|彭铭利:工笔雕琢,致广大而尽精微
本文图片

彭铭利的画作《罗马之春》 。 (《中国新闻》报 发/彭铭利 供图)
画以咏怀 笔下的屈原意气风发
谈起笔画 , 彭铭利总是兴致勃勃 。 在他看来 , 工笔画是精致的艺术 , 讲究以线造型 , 工整、细腻、严谨 , 色彩沉着 , “致广大而尽精微 , 工细心巧神韵来” , 方寸之间可显万千气象 。
当然 , 艺术表达不应局限于技法上 。 彭铭利以近期大热的《千里江山图》为例 , “它看起来非常单纯 , 但却用绘画的语言展示出东方人对山对水的认识 , 而非机械地还原现实之景 , 是青绿山水的巅峰之作” 。
“艺术就是艺术 , 不是技术 。 除了天赋 , 必须有人文底蕴的厚度 。 ”彭铭利说 。
2021年 , 彭铭利将历时四年创作的《屈原》画像捐赠给屈原的“归宿地”汨罗 。 从题材确定到内容完成 , 三易其稿 。 “如果描写屈原走向终结的晚年场景未免太悲凉 , 所以我选择了他大约四十多岁时 , 意气风发为苍生奔走的时期作为作品背景时段 , 希望塑造峨冠博带、儒雅潇洒的爱国主义诗人光辉形象 。 ”
画作里 , 屈原望向前方、目光炯炯 , 眉宇之间展现傲骨和气节 。 人物的表情、容貌、头发、发饰都有史料出处 。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原所长、中国屈原学会名誉会长毛庆力赞《屈原》中的眼神最成功 , 不同于以前有关屈原的画作突出忧愁或激愤 , 这幅画作中的屈原目光远大 , 符合“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精神 。
彭铭利认为 , 现在中国正蓬勃开展美育活动 , 而提升艺术素养 , 必须要进行扎扎实实的历史、文化的长期浸润和滋养 , 才能形成创作者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和理念 , 才不会轻易形成“跟随式表达” 。
他还认为 , 艺术不能过度商业化 , 否则只能被称之为商品 , 作品创作者也会被异化为“流水线上的商品加工者” 。
2021年10月 , 彭铭利的画集出版 , 依照年代将其从1999年到2021年创作的作品一一刊出 。 画集中的最后一幅是给知名画家黄永玉的画像 。 彭铭利说 , 黄永玉是他的偶像 , “他画、文造诣颇深 , 活得潇洒而自在 , 而我说到底 , 就是想以画笔下的具体形象来表达所见所闻和心中理解” 。
采访当天 , 采访人员看到彭铭利画室中一幅巨大的作品正在创作之中 。 “已经画了半个多月 , 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画完 。 这次作品中没有马 , 有猫 。 ”彭铭利笑着“剧透”称 , 这是一个当代题材的作品 , 自己想通过它来体现当代的生活 。
也许 , 在不久的将来 , 他“心中的沟壑”便能凝聚成“笔下的江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