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汉绣作品(局部)
汉绣始于汉代,在明清时期受欢迎程度逐渐提升,在清末时达到了鼎盛 。据《湖北民俗志》记载,明清时楚地(现湖北省)的官贾、优伶喜欢穿着汉绣;在清朝末年时,武昌、汉口等地有着绣花街的存在,有上万名的绣花匠人 。然而,在战争时期,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侵占武汉后绣花街就被毁掉了,汉绣技艺开始凋零 。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汉绣被列入了“四旧”的行列,大批精美的绣品被直接烧毁,传承人更是遭到了批斗,汉绣几乎遭到了灭顶之灾 。80年代开始,汉绣得到了一定的恢复 。现在的汉绣一改先前多绣小绣品、戏剧服装的传统,开始在帐帘、被子等上刺绣 。然而其颓势已经无法扭转,如今只剩两支主脉传承 。
02
张先松老先生能够接触汉绣也是出于机缘 。1941年,张先松出生于湖北省荆州市的一个普通家庭,幼时家庭经济状况比较一般,他的玩具并不多,因而他开始自己动手制作一些小玩具 。当时,他的心灵手巧已经得到了周围小伙伴以及家长的一致认可 。
文章图片
▲张先松展示自己的手指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 。9岁的时候,某次张先松和几个小伙伴在江边玩耍时,不慎触碰到了一个荒废的炸弹,他的右手被炸伤,仅有大拇指和中指还是完整的,剩下的三个手指因为炸伤而不得不被截断,或许这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吧 。
原本被盛赞心灵手巧的他,不甘心就这样被废掉双手,但是右手残疾又是他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最后他选择了刺绣,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帮助自己恢复动手能力 。1961年,20岁的张先松凭借自己的天赋和诚意,成功拜在了汉绣大师李玉山门下,同年,他又拜入了张济良门下学习汉剧戏装制作 。仅仅三年的时间,他就在汉绣上有了一定的成就 。
文章图片
▲张先松指导徒弟
张先松曾经说:“汉绣的颜色特别鲜艳,但针法特别朴实 。”凭借着自己的天分,已经一颗能耐得住性子的心,张先松很快就成为了别人眼中的汉绣大家 。1955年时,他被湖北省政府授予工艺美术家称号 。
然而随着方便快捷的机绣逐渐普及,手工绣品开始乏人问津,汉绣不仅没有人前来拜师学习,连知道它的人也越来越少 。相比于机绣,手工汉绣不仅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其多样的绣法、配色方式等也需要沉下心来不断积累经验才能真正掌握 。
然而长时间苦练刺绣的枯燥并不是人人都能承受的,很多人认为,在有了机绣之后,手工刺绣作为一种落后的技术,应该被历史淘汰了 。然而这样一门精细的手艺被机械化的、流程化的机器所替代,也是一件十分可惜的事情——其中蕴含的文化如果被冰冷的机器替代,就再也找不回来了,这更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 。
03
汉绣濒危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戏剧的没落 。曾经人们的娱乐方式比较贫乏,日常看戏剧就是很多人最重要也是最常见的娱乐活动了 。然而随着电视、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看戏剧的人越来越少,唱戏的人也越来越少 。
文章图片
▲楚剧舞台照
对于汉绣来说,曾经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就是绣戏服,现在戏剧没落了,定制戏服的人越来越少,收入也就大大减少了 。虽然在床单、被子、屏风上面刺绣也是一条不错的出路,但需要的时间会比机绣长很多,成本也会比普通机绣高得多,因而很少有人选择手工汉绣制品,哪怕手工制品会更精美、更独特 。
- 刺绣|让古老民族的绣品走向世界,她的金手指“点花成金”
- 精彩人生|【家门口的故事】津派手工钩编技艺:用一针一线创造精彩人生
- 刺绣|树叶上的刺绣,让大自然的美好气息,缓解你的焦虑
- 传统|中华传统刺绣文化艺术展第七天 观展市民络绎不绝
- 树根|火针刺绣《百虎图》
- 酉州苗绣|“苗绣”变身“致富秀” “指尖技艺”绘就“美好生活”
- 艺术|河北石家庄举办传统刺绣文化展
- 指尖|“苗绣”变身“致富秀” “指尖技艺”绘就“美好生活”
- 艺术展|中华传统刺绣文化艺术展在石家庄市图书馆新馆举办
- 金科园社区|长沙金科园社区:巧手迎“三八”,荷包刺绣寄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