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青海现象”可复制吗?它给我们哪些启示与思考?( 二 )


李善元的《当妈妈说跑步前进》中,兔狲群体的眼神告诉我们很多信息和故事,百看不厌 。而这所有的信息里,最为突出的一个信息是—摄影师不存在,它们的行为动作就是它们本来的样子 。
其实,将自己沉浸到一个生态系统中去,却又要做到“无我”,不干扰这个生态系统,这应该是生态摄影师的基本功,也是最难达到的素养 。他们做到了 。几位祁连山国家公园和青海省祁连山自然保护协会签约摄影师成功的背后,正是这样锲而不舍的自我修炼:李善元在拍摄《当妈妈说跑步前进》时,在离兔狲窝不到50米的地方守了整整4天,以至于这个兔狲家庭都把他当成了“自己人”,完全忽视了他的存在 。鲍永清也一样,他们都一样,好照片背后是一天一天蹲伏,一年一年守候,一次次爬冰卧雪、风餐露宿 。
他们的获奖作品,特别之处就在于将野生动物摄影进行了拟人化表达,充分展示了野生动物的野生、母性、萌性 。其中,表现野生动物的野性比较容易,可是想表达野生动物的母性、萌性等更多情感细节,让自己的作品有一些温度却很有难度 。首先,摄影师需要对一个物种有全面的认识,熟悉它们的生活习性、活动规律,发现它们身上温情的细节 。其实,正如鲍永清经常说的“野生动物跟人一样一样的”,不管多凶猛狂野的动物,都会有十分温情的细节动作;不管多萌态可掬的野生动物,也都有凶猛野性的一面 。这些,正是摄影师们着力挖掘的地方,也是创作的重点 。
曾经,在拍摄一窝雪豹时,鲍永清目睹了雪豹幼崽死后雪豹母亲没有表情的哀伤,那压抑的哀伤让鲍永清抑郁了小半年,他甚至开始怀疑生态摄影师这份职业的意义 。而在拍摄艾鼬母亲拉家带口搬家、一个也不能少的场景时,李善元流泪了 。张景元长期拍摄观察黑颈鹤,发现了这一物种很多不为人知的、令专家惊讶的细节……
在长期的拍摄观察中,他们发现了很多令专家都难以置信的动物行为,而恰恰是这些观察所得,使他们愈发笃定:“动物和人类是一样一样的” 。动物在表达情感、育幼、护幼等方面,细腻程度令人惊讶,它们的生存智慧也远超人类认知 。
青海|“青海现象”可复制吗?它给我们哪些启示与思考?
文章图片
李善元的这幅作品《蓄势待发》获首届玉树国际摄影大赛二等奖 。
拍摄野生动物的挑战就在于不可控,就算你知道它们存在这样那样的行为特征,但要用镜头恰到好处地抓拍到那个瞬间,并保持画面的唯美,谈何容易 。为了一组镜头,摄影师们经常会进行几个月甚至几年坚持不懈地跟踪,有时要在一个地点蹲守长达七八天,有时,为了向野生动物表达“诚意”,他们甚至往自己身上涂动物的尿液和粪便……
母性是大自然中最伟大的一个创作主题,也是比较常见的主题,更是摄影师老生常谈的主题 。但是,想要创作好一个母性的主题,摄影师对拍摄对象要有母性般的共情,对动物一切的母性行为要有自己的理解 。看着跟踪的雪豹幼崽一个个死去,鲍永清着急难受,他甚至想自己买些羊来投食,但他深知野生动物的事他不该插手 。从镜头里观察艾虎母亲对幼崽不离不弃的行为,李善元自己泣不成声 。尕布藏才郎长期跟拍荒漠猫,他把自己当成了“猫爸”……
他们身上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长期生活、工作在这片土地上,浸染了这片土地上人们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的朴素思想 。而且,他们比一般人更多了一些发现和表达自然、审美自然的热情和创作敏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