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赴鄂州,27年坚守,只为一“面”之缘( 二 )


|千里赴鄂州,27年坚守,只为一“面”之缘
本文图片

现代的青铜镜与古时青铜镜制作手法一样吗?仙有生回答道 , 如今青铜镜是采用古代青铜镜范铸工艺和现代科技相结合 , 1比1还原古法工艺和原料配比 , 以鄂州出土的战国至唐代铜镜为模本 , 经过制镜范、浇铸、刮削、研磨、抛光、开光(用锡汞齐)等十八道工序制作而成 , 有时生刮削前后会进行热处理 。 “每一步都是手工制作 , 从黄土加工到原料配比 , 每一个细节都是古法传承 。 “
传承古法 , 也有创新 。 师徒俩采用现代耐火砖砌窑 , 将进火口设置在窑内上部 , 将出火口留在窑内底部 , 采用鼓风机迫使火焰在窑内“上进底去” , 烧制出的器具既能彻底脱水 , 又不会烧坏 。 “这一独特设计被命为鼓风倒焰窑 , 并获批国家专利 。 ”仙有生说 。
镜里与镜外
执著一生的追求
作为一名铸镜人 , 铸镜也像是对人生目标的一种选择 。
“当时决定跟着师傅来这里 , 就是因为师傅说 , 鄂州是百湖之市、鱼米之乡 。 ”回忆起27年前来鄂州的第一天 , 仙有生仍十分兴奋:“那天 , 我第一次吃到这里的米、鱼 , 一口气吃了8碗米饭 。 ”
从关中到荆楚 , 初来乍到的仙有生有些不适应:“夏天 , 鄂州可真热 。 ”热中寻凉 , 仙有生直接睡到了防盗网上 。 “市博物馆的领导知道后把我批评了一通 , 说不安全 , 随后给我们配上了电风扇 。 ”他说 , 日子是一年比一年好 , 干起活来动力也越来越足 , “在老家 , 和我同年同月同日生的有7人 , 小时候 , 我是那7人中日子过得最苦的 , 如今 , 我是那7人中日子过得最宽裕的 。 “
所有看上去的华丽转身 , 都离不开背后的痛苦蜕变 。
手稳 , 是仙有生掌握铸镜技艺的第一步 。 “把水管插进土里 , 再用锅装满水倒进水管 , 不能有一滴渗出来 。 “仙有生日夜练习了半个月 , 终于达到了师傅的要求 。
|千里赴鄂州,27年坚守,只为一“面”之缘
本文图片

浇铸 , 是仙有生实现自我突破的关键一步 。 “我们是用土窑烧器具 。 火大了 , 器具容易炸;火小了 , 烧不成 。 “仙有生坦言 , 为了观察火势 , 有几次把眉毛烧没了 。 为把控火候 , 仙有生戴着电子表 , 每隔5分钟加一次煤炭 , 一直从下午6时坚持至早上7时不休不眠 。
独特的原料配比、制作范式模具、一次性浇注铜水、反复打磨抛光 , 看似繁重琐碎的流程 , 几十年来磨砺着仙友生的心性 。 而当一面面古韵十足的铜镜 , 从自己的手中诞生 , 仙友生也感受到根植在他身上独特的使命 。
已经50岁的仙有生 , 目前最发愁的便是寻找并培养下一代传承人的问题 。 起初 , 他想把手艺传给自己唯一的儿子 , 可儿子不太感兴趣 , “对年轻人来说 , 这是个苦活累活 , 需要许多年的耐心历练 , 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热爱 , 很难坚持下来 。 ”去年 , 儿子考上大学选报专业 , 仙有生出于“私心” , 建议他选择软件设计 , “镜里有乾坤 。 我想让我儿子学成后 , 能设计出制作青铜镜更多图案的软件 , 努力开拓市场 , 将古人的好东西一代代传承下去 。 ”
(来源:鄂州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郑晓晓】
更多精彩内容 , 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