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写意的方式回溯中国历史 , 艺术化呈现中国人的文明源流与精神底色 。
历史文化纪录片《中国》第二季近日正式收官 , 观众跟随镜头在那些具有开创性、转折性或标志性的重要历史节点中 , 生动追溯今日中国如何一路走来 。
本文图片
用新颖视角 , 为观众开启广阔深邃的历史时空
【|纪录片《中国》第二季收官,生动追溯今日中国如何一路走来】《中国》第二季播出以来 , 根据中国视听大数据 , 其集均到达率居地方卫视晚间时段纪录片冠军;高知属性明显 , CSM全国网高学历观众占比超4成 。 莫言、李敬泽、易中天、陆天明等近40位文化名家、跨学界专家学者纷纷推荐《中国》第二季 。 作家莫言评价该片 , “构建了影像通史的文本结构 , 让我们可以从中窥探到中国的过去 , 并且思考未 。 ”作家、编剧陆天明则惊叹于《中国》的宏大厚重与深邃辉煌 , “我不敢想象用电视专题片的形式来呈现一个千年跨越的中国 。 但是 , 它出现了 。 它就是《中国》 。 ”
本文图片
在《中国》里出演乾隆的李雪健 , 深感《中国》是“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的中国艺术作品” 。 而透过小故事窥见大历史 , “零门槛”、“超沉浸”地讲述中国故事也让许多家长和中小学生爱上《中国》 。
2020年 , 纪录片《中国》第一季带着“何以华夏 , 何以中国”的文化叩问横空出世 , 用独特的美学风格惊艳了观众 。 《中国》第二季延续第一的创作思路 , 用新颖的视角为观众开启更广阔深邃的中国历史时空 。 《中国》第二季制作人李东珅表示 , 对本国历史能“略有所知“的朴素目的 , 以及对过往历史的“温情和敬意” , 是《中国》的“初心” 。 在创作过程中 , 不断打破美学桎梏 , 突破思想边界 , 成为两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 。 从文化内涵的互为印证、影像处理上的不断突破 , 到戏影化表达的持续创新 , 《中国》用了22集的篇幅向观众呈现了一个鲜活的“中国” 。
正如李东珅所言 , 中国就像一个人 , 在春秋战国时期树立了三观 , 在秦汉时期逐渐完善了体魄 , 形成了今天大一统的军衔制的国家管理体系 , 魏晋南北朝那么纷乱的时候 , 他开始成长 , 再后来他融合了外人的思想 , 成为了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年 , 当他觉得在巅峰的时候 , 也是一个下衰周期的开始 , 历史有周期 , 历史周期是客观的 。
本文图片
实现情感共鸣 , 以史为鉴感悟“中国精神”
解说是《中国》第二季的点睛之笔 , 不徐不疾的讲述方式恬淡沉静 , “灵魂旁白”给予观众沉浸式的体验和启发式的思考 , 以历史旁观者的视角用声音牵引更多当代人走进中国历史 。
讲述人周涛的解读深情饱满 , 表达深沉厚重历史的同时 , 兼具细腻婉约的声线让纪录片更有温度;另一位讲述人何炅的声音浑厚亲切 , 充分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 两位讲述人仅凭声音完成了对历史的再理解、再创作 , 以声色情感走进观众内心 , 梳理脉络起伏 , 传递历史情怀 。
本文图片
美学表达上的突破与创新 , 体现了《中国》创作团队对当下年轻受众最大程度的争取 。 在强烈的艺术感召下 , 年轻观众纷纷化身戏外的“讲述人” , 利用微博、短视频、视频号多平台掀起全民创作热潮 , 描画出各自心目中的“中国”形象 。 这也正与《中国》的创作初衷不谋而合——以打开“中国”的一种方式为“引” , 激发大众对于历史的兴趣、对于中国的热爱;以作品为媒介 , 实现一场探索中华文明源流的全民交互体验 。
- 功夫|清晨阅读丨中国画“脱俗”,要在哪些方面下功夫?
- 非遗|全球连线|“非遗”在手,“点燃”中国小学生的奇思妙想
- 书画联盟|书画联盟丨100幅中国风俗画 满满的生活情趣烟火气
- 中国瓷器|中国瓷器青花八种青料
- 东北地区|大热剧《人世间》没看够?来看看这些更过瘾的东北文学
- 张长征|在文学路上的“长征”,通山作家张长征散文集《此情可待》首发
- |中国水陆画艺术精品展在粤博展出 重量级文物荟萃
- 彩云|《最美铁路人》MV,重磅发布!
- 无悔的青春|于文华深情歌唱《甘棠树下》,献给正义桂冠上最美的花!
- 匆匆|i诵读|匆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