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间弥生|草间弥生生日当天,7000个画作将以NFT形式拍卖

日本NFT文化协会宣布要在“波点女王”草间弥生生日当天,即3月22日作为她的画作《HANDBAG》NFT首次公开发售,首发将在市场流通7000个,其中包含唯一1张与原作色调相同的图像和6999件艺术滤镜NFT数字作品 。
在艺术家明星化的趋势中,如果哪位艺术家不入局NFT,可能才会比较新鲜吧?
当一段视频片段以10万美元的价格售出,一条推特卖出291.6万美元,一份由5000张图片拼接成的JPG文件拍出693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4.5亿元)的天价……曾几何时听起来匪夷所思的事情,短短一年的时间早已从风头无两变成了习以为常,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艺术家们的名字正与NFT产生着越来越多的关联 。
就像Beeple的《每一天:最初的5000天》以100美元起拍后,一个小时内价格攀升至100万美元,15天后以6935万美元落槌的惊人速度那样,虚拟世界中的时间都像调过变速器一般,好似前不久还在乍舌,这一会儿愣神的你已经out了 。
草间弥生|草间弥生生日当天,7000个画作将以NFT形式拍卖
文章图片
在这一波的浪潮中,艺术品被重新定义,艺术品的交易规则被改写,展览的边界变得模糊 。
“数字艺术”变成艺术市场的热词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热度不减 。艺术通过科技手段变得声色各异,甚至不可思议 。
保守派认为像NFT此类数字艺术不过是一种披着艺术外衣的高调噱头,而乐观的激进派则欣喜若狂,“艺术新世纪”将重新激活整个发展缓慢的艺术市场 。
大家对于数字艺术的理解和认识,充满了矛盾和困难,甚至质疑和争论 。有人说数字艺术让人人皆可成为艺术家去创造“艺术”本身,也有人说,所有的东西都在被讨论,除了“艺术”本身 。
然而,这种不确定性恰恰是数字艺术的魅力与空间所在 。那么事已至此,“数字”留给艺术的究竟是什么?
“浪”一直在奔
可以确定的是,随着艺术领域的每一次浪潮,艺术家在创造艺术的方式,人们看待艺术的方式以及整个艺术市场的规则都会随之改变,无论你是拥抱还是抵触 。
让我们简单地来回顾一下,工业革命的发展让印象派大师们有机会把创作空间移到户外,改变了当时艺术市场的供求关系;19世纪初,照相技术的诞生,导致了绘画艺术的重大变革;19世纪末,电影艺术诞生,又给摄影艺术和绘画艺术带来了新的挑战 。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计算机技术还不过“小荷才露尖尖角”,但已经有艺术家利用算法来素描和绘画了 。90年代在全球互联的整体环境下,艺术受到传统艺术史和技术史的双重影响,开始呈现出一种“受控随机”的美学特征 。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媒体艺术”与“数字艺术”两个概念常常被交替使用,而当下以高频率出现在我们谈论中的NFT,特指的是一种“非同质化代币”,这种NFT艺术作品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数字艺术作品”,它不储存在电脑硬盘或U盘上,而是将数据加密后存储于区块链中,这就保证了藏家能持有艺术家签名的原版作品,并拥有作品的所有权、著作权,同时也让数字艺术作品的交易成为可能 。
很显然,艺术领域的任何一次发展与变革从来都不是孤立进行的,它与科技的进步、社会结构的发展息息相关 。
当科技发展抵达了元宇宙,在NFT“非同质性”和”确权性”的特有属性下,每一件艺术品都变得独一无二 。那么对艺术行业链条上的艺术家、画廊、拍卖行、藏家而言,各自的规则会再一次被改写 。
艺术家明星化
互联网时代的开启,让更多艺术家直接通过媒体被关注,在平台上发布自己的艺术品,与各大品牌联名等等,无论是你所熟悉的或不知道的艺术家靠NFT翻身的不在少数,艺术家因此获得高额的收益,在这一点上日本潮流艺术家村上隆就玩得很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