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科发展历史看 , 书法学科地位提升体现国家层面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 , 是文化自信在学界与教育界的践行及推进 , 也是学科发展与学界努力的结果 。 书法学科发展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学科积累 , 学界、业界、教育界对书法的学科认知也有一个不断提升深化的过程 。 1906年 , 李瑞清在“两江师范学堂”设立“图画手工科” , 并亲自执教书法课 , 这是书法与绘画课程在中国新式学堂即“高等院校”首次开设 。 1917年 , 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 , 发表《以美育代宗教说》一文 , 倡导成立书法研究社 , 1918年 , 第一次提出开设“书法专科”的学科构想 。 1944年 , 祝嘉发表《书学之高等教育问题》 , 提出在艺术学校、大学中设书学一系 , 或设立书学专门学校 , 培养高等书学人才 。 1963年 , 潘天寿呼吁并主持浙江美院(现中国美院) , 面向全国招收首批书法本科生 , 以实际行动践行蔡元培“书法专科”学科思想 , 较为完整地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四年制本科书法专业课程体系 。 1979年 , 浙江美院陆维钊、诸乐三、沙孟海等教授招收全国第一批书法篆刻硕士研究生 。 1993年 , 首都师范大学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 , 率先设立以欧阳中石为导师的美术学书法艺术教育博士学位授权点 。 1998年 , 原人事部批准在首都师范大学设立书法项目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 至此 , 中国教育史上书法学科教育的完整系列体系得以确立 。 从李瑞清、蔡元培、祝嘉、潘天寿 , 再到陆维钊、欧阳中石 , 前辈先贤筚路蓝缕开创书法学科发展之路 , 回首这一百多年来书法学科历程 , 虽几经波折 , 但总体稳步向前推进 。 如今书法一级学科的设立不仅是学科地位提升的标识 , 更是对历史的积极回应 。
未来还要接受哪些挑战
从学科影响看 , 书法学科地位提升之后 , 书法如何从文人的“学之余”到书家的“书之专” , 再到学人书家的“书因学而贵、学因书而显、书与学共享”?书法在人文学科中将扮演怎样的角色?如何建设书法学科?这是一个关乎学科发展命脉的重要命题 。 启功生前反对设立书法专业硕士与博士 , 不认为书法能够成为一个专业 , 他说:“写成什么样就叫书法博士了 , 写成什么样就叫书法硕士了 , 没有标准 , 无法判断 。 ”这种观念在当时具有普遍性 , 现在也有一定的市场 。 笔者认为启先生当年的目光与思考更多地停留在就书论书上 , 即就书写谈书写 , 尚未由技进乎道 , 技道并进、由技观道 , 未能从更宏阔的视野来审视书法 。 如果从近三十年书法学科发展历程及所取得的成果看 , 书法学者就职岗位与书法博士招生培养大都依托于艺术、文学(文字学)、历史、文献、哲学、传播、设计等诸多学科 , 学科背景积累多元丰富 , 书法学界在借鉴文学、历史、哲学等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上 , 已然超越书法书写表征认知 , 较为深刻地探讨、理解和阐释书法蕴含的深厚人文内涵 , 经过学界同仁的不懈努力 , 书法史、书法理论批评、书法教育、书法创作、书法与文学、历史、社会学交融等学科研究的形态业已初具规模 。 换言之 , 我们认知的书法不再是简单的写字 , 是人格与文化的折射、时代与社会的缩影 , 书法学是人文学科的重要构成 , 学科研究领域有着广阔的空间 。
书法获得新的学术身份 , 学界对书法学科门槛、学科架构、研究队伍、人才培养、学术标准等要求自然水涨船高 , 书法研究成果也将得到学界更多的关注与考量 , 书法必须有所作为 , 方能不负所望 。 书法的学术性、专业性以及核心价值如何呈现 , 书法学界能不能做出令人文社科学界刮目相看的学问 , 学术成果与人才培养足不足以支撑和体现一级学科的内涵要求 , 书法能不能发挥自身优势特色 , 为相关艺术(美术、设计)、文学、历史、哲学乃至科学提供参照、借鉴与启发 , 推进相关人文学科与应用学科发展与提升?能不能借助书法形式与媒介表现 , 较为形象直观地展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之精华 , 更加深入浅出、趣味生动地传递文化信息与人文精神?这些都将是书法学人必然直面与回答的选项 。
- 习惯|提升幸福感的10个小习惯
- 书法作品|书法作品不敢挂上墙,问题出在这几个关键笔画上!稍加改动大变样
- 居处|【墨竹书法】【国学经典】《弟子规》⑧
- 书法|这些书法如此残破,赶紧看看吧!
- |齐心抗“疫”|东营市书法家协会书法“战疫”网络展
- |文脉中华·大国人才——著名书法家包卫东
- 简介|如何快速提升自己,让自己不再焦虑?
- 教师|相关部门再次调整,招聘教师“门槛”提升,师范的学生该怎么办?
- in|【中国读本里的魅力中国】汉字的故事(3)—— 汉字里的书法
- |呼吁大学书法专业尽快从美术类中脱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