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外来者的语言捕捉到非洲口头文学的灵魂
提安戈放弃英语 , 改以家乡方言写作后 , 他的信念是“用非洲的民族语言写出能和托尔斯泰、巴尔扎克比肩的作品” 。 而这种追求实质仍以欧洲文学为度量衡 , 变化的只是语言载体 , 而不是表述的方式 。 反而是塞内加尔作家乌斯曼·塞姆班 , 他以法语写作 , 却用外来者的语言捕捉到西非口头文学的灵魂 , 开拓了独一无二的文风和文体 。 塞姆班是渔民的孩子 , 没有受过法国占领者的精英教育 , 他在二战期间作为法国海外属地的雇佣兵入伍 , 战后在法南缺乏保障地打短工讨生活 , 先是雷诺汽车厂的装配工人 , 后来到马赛港做码头装卸工 , 直到因为腰伤失业 , 回老家开始小说创作 。 长久地生活在底层 , 塞姆班创造了一种质朴、生动、类似摆龙门阵的文风 , 《假先知》这样的小说 , 更像是一部“被法语记录下来的西非口头传说” 。 作家受过穷 , 吃过苦 , 对那个阶层的无奈和无赖有深切的了解 , 却不怒不怨 , 以无法无天的小人物睥睨一切的幽默娓娓道来“一无所有者的”冒险:“马哈默德恪守祖先遗训 , 我的东西是我的 , 你的东西我也要分享 。 他赶着场子 , 从这里到那里 , 一边走一边不停乐 , 谢谢撒旦 , 我相当懂得占用别人财产的艺术 。 ”两手空空的马哈默德靠假扮先知诈骗发迹 , 却最终被另一个两手空空的窃贼偷走一切 。 从《假先知》这则微小但充满能量的寓言里 , 或多或少能感受到这位后来更以电影创作而为外界熟知的“非洲电影之父” , 找到了让非洲发声的途径 。
女性在自己身上发掘神奇的力量
同样是用法语写作 , 同样以作家和导演的双重身份活跃于欧洲文艺界 , 阿尔及利亚作家阿西娅·贾巴尔在非洲文学的表述中创造了另一种不可替代的声音 。 她在2006年成为法兰西学院院士 , 这是法兰西学院建院370年接纳的第一位北非作家 。 但她认为自己终生是个流离失所的人——她生活的马格里布地区既是非洲大陆的边缘 , 又是阿拉伯文化的延伸处;她来自穆斯林家庭 , 却被送入基督教会学校;她的母语应该是北非闪族人的柏柏尔语 , 但她受法语教育 。 “一个阿拉伯小女孩被父亲牵着送入法语学校” , 这是让她回望时深感痛苦的童年意象 , 她学习写作的语言 , 是属于侵略者的语言 , 是充满男性暴戾气质的父权的语言 。 “说法语时 , 我无法隐藏自己的口音 , 我的童年口语即使被置于边缘地位 , 它们的韵律、节奏和潜藏的生机总会浮现在我的书面法语里 , 像暗流一般 。 ”“童年口语”隐喻着不被官方历史承认的民间的声音 , 女性的声音 。
贾巴尔在小说《广阔之囚》中创造了一个抒情的意象:在梦中邂逅消失于历史长河中的撒哈拉壁画 , 在鸵鸟和牛群间 , 女猎手留下她们昙花一现的背影 。 她在《写作语言中的追忆》一文中感叹:“所有在我故土上生活的女性 , 都要被困在封闭的花园或庭院 , 只剩下空无一人的街道 , 或是只有男性身影 , 这顽固的性别隔离一直占据着社会生活、城市和历史叙事的中心 。 ”所以 , 她的短篇小说《这个外国人 , 这个外国女人的姐姐》恰是这样一个舞台 , 专门为女性而设 , 透视她们空洞眼神背后的神秘和未知 。 数不清的沉默的妇女在自己身上发掘出神奇力量——“向着更远方旅行 , 永远流亡 , 成为女佣、女奴、无依无靠女人们的保护神 。 ”
文学是对边界的瓦解
许多年前 , 津巴布韦作家丹布佐·马雷切拉凭处女作短篇小说集《饥饿屋》惊动欧洲时 , 他被认为是最有可能成就比肩尼日利亚剧作家沃莱·索因卡的非洲新生代作者 , 谁能想到 , 就在索因卡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洲作家的第二年 , 马雷切拉悄无声息地死在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街头 。 从26岁出版第一本小说集 , 到35岁早逝 , 马雷切拉既被英语文学界视为“可怕的非洲孩子” , 又被非洲的一部分前辈们非议“叛逃欧洲的年轻人” 。 马雷切拉被欧美文学的评论者和研究者类比索因卡 , 是因为他们都抗拒“对非洲灿烂过去的迷恋” , 也奋力在写作中摘除“非洲属性”的标签 。 从他自哈拉雷到牛津求学受挫的具体情境中 , 马雷切拉体会凌驾于种族之上的、某种更普遍也更顽固的 , 人对人的压迫 。 他在1970年代失业率居高不下的牛津发现自己是被白人蓝领羡慕的“学院青年” , 牛津校园的围墙隔开了两个壁垒分明的阶层;而从家乡传来的消息 , 国家独立了 , 黑皮肤的权贵取代了白人总督家乡和他乡的现实却让马雷切拉陷入很深的孤独 。
- 图片|春分·趁取春光 莫负今朝
- 庄子|人在职场,有一种高级的活法,叫做个“闲人”
- 汉语大词典|富金壁:此“归宁”非彼“归宁”
- 文化|“岭南美术名家工作室”融媒系列报道今起亮相
- 学前教育|“军工企业”公开招聘,年薪15万起还有六险一金,专科生也有机会
- 谐音|心苦了
- 连举|大巧若拙
- 观众|“小北剧场”下周限免剧更精彩
- 三星堆|三星堆文物来杭州,观众直呼大开眼界!有一件“撞脸”汽车方向盘
- 文物|“艺起前行”:在一起守“沪”的日子里,上海市民依然有文化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