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浦|“万松浦文学奖”获得者罗伟章:写作就是潜水,碎片化信息有损精神

【松浦|“万松浦文学奖”获得者罗伟章:写作就是潜水,碎片化信息有损精神】第十三届“万松浦文学奖”日前揭晓 , 刘玉栋的短篇小说《芬芳四溢的早晨》、罗伟章的中篇小说《镜城》、树才的诗歌《雅歌》、庞余亮的散文《在那个湿漉漉的平原上》、丛新强的评论《文学生活:全球对话主义语境中的文学路向》分别获得小说、诗歌、散文、理论奖等 。
公开资料显示 , “万松浦文学奖”由万松浦书院、鲁东大学、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文学馆联合主办 , 为奖掖华语写作而设 。
获奖者罗伟章是四川达州人 , 现为《四川文学》主编、四川省作协副主席 。 罗伟章告诉红星新闻采访人员 , 其获奖小说《镜城》原载于《钟山》杂志2021年第5期 , 讲述了“一个小镇人物到全国各地漂泊的故事 。 ”万松浦文学奖评价称 , “罗伟章以历史与当下、城市与乡村、现实与虚构的多重镜像 , 构筑了一座小说的《镜城》 , 以‘剧中剧’的方式呈现一种亦真亦幻、亦梦亦觉、生与死交替、历史与现实往返的生存状态 , 在个人遭遇与家国历史的回忆和想象中 , 书写了现实逻辑与历史悖论的互为纠缠 , 精神寄寓和价值归宿的自我诘问 。 ”3月20日 , 红星新闻采访人员采访了罗伟章 。
松浦|“万松浦文学奖”获得者罗伟章:写作就是潜水,碎片化信息有损精神
文章图片

罗伟章 图据受访者
红星新闻:获得第十三届“万松浦文学奖” , 在您的预料之中吗?
罗伟章:那没有 。 获奖是好事 , 会给写作者一些鼓励 , 并鞭策自己要写得更好才行 。 但获奖都是添加的、意外的 , 并不构成写作的目的 。 一个真正的写作者 , 大概不会去想获奖那件事 。 如何更加完整地表达自己 , 才是根本和命脉 。
红星新闻:写作《镜城》的缘由是怎样的?
罗伟章:三十年前 , 我当时的单位上有个人突然离职了 , 半年后回来 , 说自己在北京一家公司写剧本 , 说自己在公司里很吃香 , 是个骨干 。 这让我很惊讶 。 他在单位上烧锅炉 , 平时没听说他能写 , 更没听说他写过什么 。 那时候我是单身汉 , 他爱到我寝室来聊 , 有天他来告辞 , 说又要上北京去了 , 同时带来一份他新写的文章 , 写在学生作业本上 , 只有半页 , 我当即看了 , 几乎没有一句话是通顺的 。 这让心里为他悲凉起来 , 我知道他不可能进什么公司 , 更不可能成为骨干 , 他只是用想象为自己塑造了一种生活 。 这件事一直搁在心里 , 有天想起来 , 就写成了这个小说 。 现在写得慢了 , 具体写了多久 , 也没在意 。
红星新闻:您怎么评价陈永安这个人物?
罗伟章:陈永安这个人 , 当然已经不是三十年前我们单位上那个人了 , 他有了更丰富宽阔的维度 。 他在现实中有着梦想 , 却并不因梦想而看轻了现实 。 现实是他必须面对、应付的 , 但梦想也是他的权利 。 我觉得万松浦文学奖的评语说得比较到位 , 对小说的评价同时也可以看成是对陈永安这个人物的审视 。
红星新闻:陈永安数次在漫游的长梦中离开故乡 。 在您看来 , 故乡 , 是精神的原乡 , 还是意味着自我认同的困境?
罗伟章:精神的原乡倒不一定 , 但你说的“自我认同的困境”说得好 。 在困境中挣扎 , 挣扎无力 , 就用长梦去实现 , 这也是一种人生 。 人生并非只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 , 更不只是讣告上的部分 , 还有很多潜伏起来的部分 , 潜伏起来的部分更多更宽广 , 写作者的使命 , 就是打捞出那一部分 , 写作者的能力 , 也就是潜水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