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手握千年制香技艺 73岁非遗传承人为何突然落泪?( 三 )


既然传统香功能那么多 , 又得到这么多人的认可 , 那应该大有可为 。 可是 , 谈及前途 , 耿发旺连连叹息 。
2014年 , 耿坡村整体拆迁 , 耿发旺的香坊也被拆毁 。 出于非遗保护的目的 , 征得航空港区和龙王办事处同意 , 耿发旺在原址上搭建了临时板房 , 进行生产性保护与研发 。
“不能搬到别处 , 搬到别处造出的香不是这个味 , 根本不一样 。 ”耿发旺说 , 耿坡村一带特殊的地理和气候造就了耿氏香 , 他试过搬到别处 , 根本不行 。
耿发旺说 , 现在的香坊只是临时性的 , 比较简陋 , 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 2021年7月20日 , 郑州特大暴雨 , 积水眼看漫延到香坊里 , 耿发旺和妻子两位老人束手无策 。 大水一旦浸泡 , 香料不能再用 , 制好的香也会被毁掉 。 几千斤的香料不说 , 那根中华大礼香整整耗费了耿发旺一年多的心血 , 他看得比自己的命都贵 。 紧急关头 , 耿发旺打电话把小儿子叫来 , 又向村里求援 。 大家及时赶来 , 和耿发旺一起用叉车把7米多长的中华大礼香叉起来 , 横在半空中 , 这才躲过一劫 。 然而 , 5000多斤香料却被洪水洗劫一空 。
比香料被冲走更紧要的是 , 现在愿意学制香的人太少了 。 耿发旺曾经招过几个年轻人 , 每天给工钱150元 , 这些年轻人都不愿意干 , 没几天都跑了 。 “只要他们踏实干 , 一年就可以学会了 。 ”耿发旺说 , 传统制香技艺太苦了 , 年轻人受不了苦 , 宁愿去打工 。
2013年底 , 耿发旺突发心血管病 , 差点不行了 , “我那时候就想 , 现在制香就我一个人会 , 我一死 , 这手艺就在我这儿断了 , 对不住老祖宗啊 。 ”谈及多年坚守的不易 , 谈及一路走来的辛酸 , 73岁的耿发旺一度失声哽咽 。
后来 , 在他人的劝说下 , 耿发旺的小儿子开始学这门手艺 。 传承有人了 , 但离发扬光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路漫漫其修远兮” , 非遗技艺的传承仍然道阻且长 。
专家点评
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非遗理论部主任葛磊:
耿氏香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是郑州香文化的历史见证和优秀代表 , 产品本身具有较高的竞争力 , 但因各种原因 , 目前传承较为艰难 。 地方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应提高认识 , 将其作为本地文化建设、地域品牌打造的一个亮点 , 在场地、传承上积极帮助协调 , 特别是能够找到合适的稳定场地 , 鼓励支持传承人坚持家族传承的同时 , 探索通过开办培训班、体验班、研学班等方式 , 培养一批爱好者 , 培育新生传承力量 。
纯天然的真材实料 , 严苛而精细的传统制作工艺是耿氏香的核心竞争力 , 这一点绝不能丢 。 同时 , 还要结合当代人的生活场景和现实需求 , 特别是要和当前逐渐流行的品香文化相结合 , 在产品规格、香型、包装、配套香器等方面进行创新 。 酒香也怕巷子深 , 还要做好宣传推广 。 总之 , 正如习总书记所说的 , 要“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 。 也希望郑州的广大传统文化爱好者、香文化爱好者都能够关注支持本土的制香项目 , 让这一绵延数百年的珍贵遗产继续香火不断 , 桂馥兰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