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采访人员 邱延波
编者按:
行走河南 , 读懂中国 。
在河南 , 在郑州 , 有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 。 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 , 不但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 , 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渊源和内在文化基因 。 非遗 , 诞生于农耕文明 。 随着城镇化的突飞猛进 , 部分非遗正在失去传承的空间 。 在不可逆的城镇化过程中 , 这些非遗的现状如何?它们如何应对、适应这个过程?在城镇化的必然潮流中 , 这些非遗人也自然将成为都市人 。 如何让非遗在都市中生存、发展 , 非遗人如何与都市完美融合 , 扎根下来 , 焕发新的生命?
【非遗传承人|手握千年制香技艺 73岁非遗传承人为何突然落泪?】为此 , 大象新闻联合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梳理郑州非遗人 , 推出系列报道“都市非遗人” , 揭秘都市非遗人的现状 , 困境 , 所面临的机遇 , 着眼于今后的传承弘扬 , 为非遗发声 , 为文化续脉 。
“香不是迷信 , 是一种文化 。 香最初造出来的时候是干啥用的?驱蚊治虫 , 祛病治病 , 防瘟防疫 。 香能静心养性 , 还能用来计时 。 香的功能数不胜数 , 敬神礼佛只是香的一种用途而已 。 ”2月21日 , 73岁的耿发旺说 , 如果不了解香文化 , 不破除误会 , 就永远理解不了为何“耿氏香制作技艺”能被评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
本文图片
其实 , 香在古代文人生活中无处不在 , 形成了浓厚的香文化 。 “红袖添香夜读书” , 读书时要有香;“盥手焚香弹夜月” , 弹琴时要有香;“茗茶在碗香在炉” , 品茶时要有香;“空林闲坐独焚香” , 静坐时要有香……它们或缥缈于庙宇神坛 , 或悠然于书斋琴房 , 或摇曳于宴上席间 。
一根香长7米重2000斤
2022年2月21日 , 郑州市航空港区龙王办事处耿坡村 , 省级非遗“耿氏香制作技艺”传承人耿发旺在盆里倒了半盆水 , 让采访人员先洗一下手 。
原来 , 这是一项任何人都必须遵守的“规矩”:进入耿发旺的香坊之前 , 必须先进行一道仪式——净手 。 这让人迅速升起一种庄严肃穆之感 。
在制香的简易棚里 , 地上放着一根又粗又长的“柱子” 。 这根“柱子”有个响亮的名字——中华大礼香 。 这根香长7米 , 重2000多斤 , 直径36厘米 , 是耿发旺用了一年两个月造出来的 。 这哪里是我们印象中的短短细细的香?这简直是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 。
本文图片
耿发旺说 , 做这根香 , 仅劳务成本就高达10多万元 , 更不用说2000多斤原材料全部是纯天然的植物原料 , 还有大量珍贵的中草药 , “没有一丁点化学合成的东西 。 ”
本文图片
这不是耿发旺第一次做这种特大柱的大礼香 。 早在2008年 , 耿发旺就做过一柱长两丈零八寸、重2008斤的中华大礼香 , 此香被世界佛教协会誉为“世界和平第一香” 。
传承千年技艺一度消失
耿发旺说 , 耿氏制香传承上千年 , 祖上四百多年前迁徙到今天的耿坡村 。 从祖上迁到这里开始算 , 他是第十三代传承人 。 在耿坡村制香最红火的时候 , 全村100多户人家 , 有98户都制香 。 耿氏香以该村天然的含硝盐碱量较高的地下水为制香用水 , 并在沙乡干燥的自然环境下生产 。 看似朴实无华的一把燃香 , 从配料到精制成品 , 须历经数十道严苛的工序 , 耗时十天左右 。 耿氏香韧而不脆、质地密实 , 因此享誉一时 。 当年兴盛时 , 不少商贩都慕名而来 , 制香卖香的耿氏一族因此十分富有 , 当地一度流传一句俗语 , “地有千顷 , 不如姓耿 。 ”
- 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名人名家进校园——《文学与故乡》暨水孩儿新书赏读会圆满落幕
- 办公室|“职场人”看过来,这10件办公室好物,简直是拯救上班族的神器
- 陶瓷|一盆花卖15万元的天价,知道制作材料后,人们都说值
- |《望海潮》:秦观故地重游忆往昔,一句乱分春色到人家,流传千古
- |蒋菊芳:紫砂壶与雕塑可以融合的那么美!| 守艺人
- 天文学|春分: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 定义|幸福的模样,看得见!
- 短刀|让人一见倾心的精品短刀:花纹钢vs羽毛纹,谁才是你最爱?
- 爱人|一饭一蔬,有情有爱,皆是对生活最好的解读|阅读时光
- |沟通技巧与人际交往——大胆说出你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