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春分不下雨,遍地起坟头”有什么说法?古人经验之谈,有道理吗

【春分|“春分不下雨,遍地起坟头”有什么说法?古人经验之谈,有道理吗】春分|“春分不下雨,遍地起坟头”有什么说法?古人经验之谈,有道理吗
本文图片

春季的第四个节气“春分”即将到来 , 顾名思义 , 就是将春季一分为二 。 在农历的月令中通常都是将立春至立夏之间的时间称为春季 , 而春分正好居中 , 古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春秋繁露》、农历书等都对其有同样的解释“春分者 , 阴阳相半也 , 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 故而古人又时常称之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等 。 同时 , 春分的到来还标志着昼夜平分、寒暑平衡的时令到来 。 春分意味着温和的气候、充沛的雨水和明媚的阳光 , 也难怪邵雍曾说“四时唯爱春 , 春更爱春分” 。 不过二十四节气在民间却是另一番景象 , 古代百姓靠天吃饭 , 春分对农事的影响便不那么惬意 。 有句俗语说“春分不下雨 , 遍地起坟头”大抵能从中窥见一斑 , 俗语难免夸张 , 但个中多少是有些道理 。
春分|“春分不下雨,遍地起坟头”有什么说法?古人经验之谈,有道理吗
本文图片

诗中有言“好雨知时节 , 当春乃发生” , 事实上春雨并不都那么“好” 。 除了题中俗语外 , 还有许多俗语都反映了春雨稀少的情况 , 比如这句“春分麦起身 , 雨水贵如金” 。 物以稀为贵 , 雨水也不例外 , 足见古人春分前后盼望甘霖的心情 。 尤其是陕西一带 , 春分前后气温快速回升到10℃左右 , 冬小麦返青过后就进入了积极生长的拔节阶段 。 所谓拔节又被称之为孕穗期 , 是小麦小穗分化的后期阶段 , 民间把小麦的这一时期称之为“胎里富” , 是决定冬小麦收成的关键时期 。
春分|“春分不下雨,遍地起坟头”有什么说法?古人经验之谈,有道理吗
本文图片

如果此时不下雨 , 不仅水分不足 , 肥料也难以充分吸收 , 小麦的养分将因此而“先天不足” , 从而严重影响小穗的分化 , 就会出现穗少穗小的情况 , 意味着减产歉收 , 百姓称之为“胎里贫饥” 。 相反 , 如果春分前后雨水充足 , 即可保证小麦养分的吸收 , 如此一来小穗的分化便又多又大 , 民间将这样的麦穗称之为“麦山” , 这就意味着冬小麦的丰收基础已经奠定 。 对于农耕为生的古人而言 , 歉收的情况下还有苛捐杂税 , 这无疑是灭顶之灾 。 在本就民生维艰的古代 , 缺粮往往意味着更多的死亡 , 也无怪乎俗语中说“遍地起坟头” 。
春分|“春分不下雨,遍地起坟头”有什么说法?古人经验之谈,有道理吗
本文图片

除了冬小麦以外 , 陕南地区还会在春分时节进行播豆和育秧 。 因为气温的回升 , 汉江两岸气候已经变得暖和起来 , 而当地多在坡地和田棱上进行豆类作物的播种 , 以满足种子发芽对地墒的要求 。 而此时最不能缺少的就是水分 , 发芽期的种子有着百分之一百多的水分吸收率 , 水分几乎是种子重量的一倍 , 所以当地百姓通常都会在春雨之后及时播豆 。 随着豆类的播种结束 , 气温再度上升到20℃ , 这正好符合秧母田的最低温度需求 , 刚播种完豆类的百姓又要马不停蹄的开始播稻育秧 , 故而当地又有“春分有雨家家忙 , 先种豆子后育秧”的说法 。
春分|“春分不下雨,遍地起坟头”有什么说法?古人经验之谈,有道理吗
本文图片

总的来说 , 古代许多地区农业的水利灌溉条件非常落后 , 因为地势及地理原因使得人为灌溉杯水车薪 。 所以古代除了战乱以外 , 每年因为歉收缺粮而饿死的人不计其数 。 “靠天吃饭”的背后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悲惨现实 , 在贫瘠偏远的地区因为无雨歉收而出现“遍地起坟头”的情形怕也是古已有之 。 不过这些俗语都有明显的地域性 , 比如长江以南的地区 , 在春分前后降水量剧增 , 时常出现洪涝灾害 , 古人称之为“桃花汛” , 所谓“旱的旱死涝的涝死”大抵如此 。 而生活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 , 面对自然灾害有了更多科学地保护 , 我们真的是历史至今最幸福的一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