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女性自身到底有什么力?有什么是男性不能替代的?( 三 )


就是说社会从总体发展来看 , 很多结构是没有变的——女性囿于家庭事务、私人事务 , 男性参与公共事务、社会事务 。 所以我就觉得很可惜 。 有时候还出现一种貌似公平的理论——要给女性让渡一些权利 。 实际上这里面包含着男性的某种优势——“我来给你公平 , 我来给你让渡” 。
我一直关心一个问题 , 在我们越来越往前拓展的新文明里边 , 女性到底自身有什么原创力?她的生命特征里边 , 有什么东西是男性不能替代的?历史发展中之所以产生各种病态 , 哪些部分是因为女性本身 , 在整个社会权利或者社会运作里面的缺失?都有可能 。 男性往往在这些方面是比较忽略的 , 我觉得这是比较要深入面对的问题 。
所以为什么要关注这本书?因为是两个女性在对谈 , 可以听听女性自身的表达 。 真正认识女性 , 还是要从女性自身的很真实的声音里边去体会 。
两性相互失望和对立
很难起到建设性的作用
林子人:读这本书的时候 , 您印象最深的部分或者观点是什么?
梁永安:我蛮重视它建设性的部分 。 因为我特别希望这个世界上 , 女性跟男性作为一个共同体 , 真正合作共存 。
首先我觉得“人”这个大概念是在“男”“女”之上的 。 这是从“文艺复兴”以来就树立起来 , 以个体价值为核心的这么一个世界重构 。“人”的基本价值在哪里 , 然后才再分下来 , 作为“男性”“女性” , 有各自不同的生命特质、各自特有的心理、精神 , 或者是成长方面的一些差异性 。 差异性是人类进步的一个前提 , 因为差异性的两方之间有张力 , 差异性里面也会有冲突 。
但是这个时候 , 既不能完全按男性的愿望 , 也不能完全按女性的愿望来塑造这个世界 。 两者之间是一个交往行为 , 产生一种对话 , 互相倾听 , 倾听的时候当然也要有非常好的话语伦理 。 最后 , 由平等的语境产生出一个共识 。 双方都要打开自己一定的盲区 , 对我们生活、生命、时代、社会 , 大家有这么一个共构 。 这样才有可能克服单纯那种两个性别之间 , 只从自己内心的不适感去考虑 , 产生相互的失望和对立——这样的话就很难起到一种建设性的作用 。
我2016年在韩国工作 , 有件事印象特别深 。 汉阳大学举行汉语辩论赛 , 决赛辩题是“现代社会里男性更艰难 , 还是女性更艰难” , 结果4个女生那队恰恰抽到“现代社会男性更艰难” , 3个男生1个女生那队抽到“女性更艰难” 。 我就特别想听听女生怎么体会男性的不容易 , 结果发现她们说得头头是道 , 说男性要工作、要养家 , 还要面对竞争一大堆痛苦 。 当时我心里就挺感慨 , 这种话平时听不到 , 只有辩论赛才能听到 。
然后3个男生1个女生那队谈起女性的艰难 , 我觉得谈得就“隔”一点 , 不像女生讲“男生怎么难”那么有一种深切性 。 比如说起女生要承担生育 , 觉得这是女人的一个天性 , 从古至今自然就这么过来 , 也不是什么难事;说到带孩子 , 更多觉得“女人就是喜欢孩子”所以如何如何 。 总之感觉男性理解女性就更难一些 。
两性最初是一起成长的 。 我自己观察日本小学里边 , 主课就是美术、音乐、体育 , 到了初中才开始进入大的竞争 。 就是说在培养阶段 , 对两性的教育还是比较公平的 , 但越往下走 , 就问题越大 。
像我们自己的研究生也是 , 女孩子毕业 , 本来是一个大展宏图的时候 , 受了那么多年教育 , 而且一直优秀惯了 。 但是一毕业 , 大家对她的期待马上就变了 。 经常听到女生的妈妈说:“一个女生找到一个好男人 , 比找到一个好工作要重要太多 。 ”我带过一个女生 , 在复旦读了个二学位 。 她为什么读二学位?因为她大学毕业回到老家会整天被催着逼着去相亲 , 因为她的高中同学都结婚了 。 没办法了 , 后来出来打工 , 晚上有时间 , 干脆再学一个专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