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谁说女子不如男——考古界的女性

【守望家园】
光明日报采访人员 李韵 通讯员 宁琦
说到考古 , 你脑海中的画面是不是:一群男人 , 头顶骄阳 , 戴着草帽 , 蹲在一个个方形土坑里 , 用把小铲子小心翼翼地抠土?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 风吹日晒 , 这样艰苦的工作环境显然对女性更不“友好” 。 但是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 , 越来越多女性加入这支队伍 , 也有越来越多的女性在考古界崭露头角 , 真正顶起了考古的半边天 。
在今年“三八”节到来之际 , 本刊采访了老中青三代女性考古学家的代表:老一代女考古人中的翘楚、从事隋唐长安城考古发掘的安家瑶 , 中生代考古人中的杰出女性、与土司遗址结下深厚缘分的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周必素 , 考古界的后起之秀、在西藏高原带领5位女性队员发掘桑达隆果墓地的西藏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何伟 。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要 , 我们的采访只能以线上形式进行 。 但是隔着手机屏幕 , 我们依然能清晰地感受到 , 三位女性考古工作者 , 在不同的时代 , 面对不同的困难 , 却有着一股同样的韧劲 , 在我国的考古事业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一抹色彩 。 窥一斑可知全豹 , 考古界的女人们用自己不可忽略的成绩真真切切地书写下——谁说女子不如男!
1.安家瑶:为考古能惠及民生而骄傲
作为汉唐考古首屈一指的专家 , 安家瑶最初的梦想并不是考古 。
高中分文理时 , 安家瑶选的是理工科 。 1966年夏高中毕业 , 高考取消 , 她到了黑龙江建设兵团成为农业工人 , 结婚后调到甘肃陇西的一家三线工厂的子弟学校任教 。 “在基层 , 我遇到很多有才华有抱负的人 , 我渐渐地放平心态 , 踏踏实实做好眼下的工作 。 但是 , 我始终认为没有受大学教育是人生遗憾 。 ”1977年恢复高考时 , 安家瑶提出申请 。 子弟学校的张校长说:“你考什么大学呀 , 我们一直把你当作大学生用的 。 要考研究生的话 , 我们就同意 。 ”一句话打开了一扇窗 。
“但是离开高中已十余年 , 重新捡数理化比较困难 。 我父亲安志敏是考古学家 , 耳濡目染 , 对考古也有一些基础 。 经过努力 , 1979年我考上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的研究生 , 导师是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的宿白教授 , 从此走上了考古之路 。 ”
考古学|谁说女子不如男——考古界的女性
本文图片

安家瑶近照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1982年 , 研究生毕业后 , 安家瑶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至今 。 考古学的研究基础是田野调查发掘工作 , 她被分配在汉唐研究室西安唐城发掘队 。 “自1982年10月发掘唐长安大明宫东朝堂 , 至2013年退休前 , 我一直在唐城队 , 以发掘和研究唐长安城为主要学术目标 。 ”安家瑶说 。
她认为考古是冷门学科 , 坚守在田野的考古工作者都是淡泊名利 , 以考古学为自己终生事业的人 。 “社科院考古所的前辈大多是这样的人 , 比如唐城队的老队长马得志先生 , 更是以考古为生命 , 成为后辈的榜样 。 ”在这种氛围中 , 安家瑶越来越深地爱上考古 。
改革开放之初 , 考古工作最大的困扰是人们对考古的误解和对文化遗产的漠视 。 在大明宫发掘时 , 当地农民常常抱怨:“都是这些古迹把我们害的 , 不能建工厂不能盖高楼 。 ”安家瑶回忆当时 , 颇有感触:“是啊 , 大明宫遗址内的农民眼见着其他地方的农民都富起来了 , 而大明宫遗址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不允许在遗址上大规模的建设 。 农民有怨气 , 在遗址上开展考古工作就很困难 。 ”